Top1 云存储/云计算技术
虽然分布式存储仍是目前的主要形式,并将长期存在,但随着行业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的改变,尤其是在日益注重安全维保服务的背景下,云存储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多。而安防从闭路式监控发展到网络化开放式监控,至今不过5、6年时间,IT技术缺乏,云存储技术还无法与IT公司相比拟,即便是龙头企业,目前也采用租用的形式来发展云存储。
与此同时,安防行业日渐由专业领域向民用领域延伸,对云存储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快速拥有自己的云存储技术和产品,将会是未来几年,主流设备商的角逐之处。
与云存储一样,云计算也是安防领域的弱项,其牵扯到超大数据分析、分布式数据集中分析、集中式数据秒级分析、海量检索等结构化数据的构建、分析及应用需求。但截至目前,仅有少数设备商在云计算领域初露头角,更多的还在摸索阶段,而且目前很多云计算应用仍不成熟,还需要行业引入更多的IT人才,以充分开发出具有安防特色的云计算技术。随着平安城市、高清化/网络化数据的暴增、分布式统管需求的激增,都日益催促安防云计算的步伐要加快,尤其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项目不断得到审批、建设的背景下,只有具有云计算研发能力的安防设备商,才能在如此大的市场中掌握主动权。
目前宇视科技在东北丹东建设的平安城市已经获得了很大成功,未来基于其DB9500&DR9500的大数据计算集群将会逐渐体现出大数据平台分析及应用的优势;大华虽然没有宇视那样的IT背景,但也在大数据、云存储领域获得极大发展,比如其基于DH-CCS7064-A云摘要服务器所实现的云检索;而海康威视作为行业龙头老大,近几年更是在云计算领域做了充分准备,除却专业领域不说,但是萤石云,只要用户接受,就可以实现云应用。
至此,安防产业的云应用开始崭露头角,而随着平安城市的逐渐落地,此类应用将会铺展开来,比如深圳平安城市,目前其大数据平台已经在城市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
Top2 智能分析技术
随着科达推出基于英特尔X86架构的智能感知以来,海康威视随即宣布SMART2.0时代的到来,接着是低调的大华股份也全面提升智能分析技术。而对智诺、博思廷、优迪等专注智能分析领域的专业设备商,更是强化自己的智能分析技术。而宇视虽然没有过于强调自己的智能分析技术,但其在智能交通、平安城市领域的技术积累,也极大促进了其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与其他基于视频内容分析厂家不同的是,宇视从2014年即提出了“超感”技术,这是一项融合了视频内容分析与传感器探测于一体的综合分析技术,通过多维的角度来弥补纯视频内容分析精度不足、漏报/误报过多的瓶颈,率先布局安防DT时代。宇视的“超感”技术,起初主要是在星光级、宽动态、光学透雾方面的增强,至今则已能扩展到气体、温湿度的检测,并结合视频分析,实现了将视频监控的物联网化。本次深圳安防展所看到的格灵深瞳的产品、海康威视DT1.0就属于此类技术类型。
除以上厂家,蓝色星际、天地伟业、英飞拓也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智能分析产品体系。
但众所周知,目前的智能分析技术,有部分具有不错的应用效果,如智能交通,但绝大部分都还处于实验室的理想状态,在满足实际场景需求中,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随着人工智能、无人值守需求的进一步扩增,智能分析技术还将持续成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重要领域,主要有两点:一是开发新应用;二是强化算法分析准确性。
我们将生物识别技术归类到智能分析旗下。目前生物识别中最为普及的是指纹识别,指静脉次之;不过掌静脉、虹膜、掌型、眼动、人脸识别等技术也将会进一步得到推广,尤其是人脸识别技术。除人脸识别外,生物识别技术的研发及发展将以门禁设备商为主导。而生物识别技术,未来的发展之路除了专业领域应用,更多的是消费领域、智慧城市的智能化身份识别管理。
就目前来说,安全性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推动生物识别发展的根本诉求之一;因此,活体识别、降低拒认率、降低误识率、提高识别速度这几项,将成为生物识别技术发展的主攻项目。
Top3 新编解码压缩技术
H.265已经初现端倪,并已经在加快对H.264的取代。由于高清化、网络化的原因,数据暴增,以目前的技术,在超高清存储领域显得日益步履艰难,而H.265的更高效压缩效率,几乎普及到了现在的超高清监控产品中,且部分200万、300万主推分辨率摄像机也有采用。
H.265对安防来说,有两大好处,一是降低40-60%的传输带宽及存储空间;二是支持超高分辨率视频数据的处理。将会对解决大数据、推动高清化发展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目前遗憾的是算法技术上不是很成熟,芯片开发也未能很好跟进,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而由中国政府针对安防需求主导开发的SVAC自主编解码压缩技术,则在安全性、大联网、安防监控领域特殊应用需求上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尤其是要布局智慧城市,协议的统一性、可互联互通性、系统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相较H.265来说,SVAC是最适合智慧城市构建的编解码压缩技术。不过遗憾的是,SVAC进度缓慢,目前还处于1.0时代,2.0迟迟不见踪影;芯片技术方面,更是落后,几乎为中星微所专享,发展跟不上时代需求,即便强制推行,也进展不明显。随着国家加强信息化安全和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SVAC极有可能会由政府部门层面提升至国家层面,从而实现加速发展。
Top4 4K及以上超高清技术
从目前的平安城市建设来说,大部分都是几年前的标清产品、系统,满足不了平安城市大数据平台、智能分析应用需求,以深圳为例,仍是以标清产品为主。对这些平安城市的原有系统,高清化改造极为迫切,尤其是智慧城市提上日程后,以目前的技术基础架构和国民应用倾向来说,基于视频监控的应用仍是短期内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那么如何过渡升级到高清、超高清系统,就有赖于超高清技术搭载新一代压缩标准技术的完善。
现实情况是,1080P已经成为目前高清化的标配,虽然尚在普及阶段中,但不少设备商已经就超高清技术进行了深入研发。对超高清技术,目前主流是实现4K(800万)分辨率下实时传输和1200万像素下的非实时传输应用。不过,目前业内以威智伦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可以做到最高7K(3000万像素)的超高清应用。
超高清是未来视频监控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智能交通领域,对此需求更为迫切。但目前超高清技术仍有不少瓶颈,比如超高清监视器、超高像素处理芯片、超高像素镜头、超高像素存储服务器、适应超高像素视频传输的网络建设等,均还没有实现产业的整体匹配,即便目前最成熟的4K,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Top5 移动管理应用
在“互联网+”推动下,微时代发展快速,基于苹果、安卓系统的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安防应用也进入到微时代。目前,不少设备商均开发有针对移动终端开发的APP平台或短信控制等功能,且已经涵盖了监控、门禁、报警、可视对讲等领域,而在民用产品中,表现最为明显。
再加上主流IT公司的推动,运营模式的改变,APP已经成为移动管理应用的方式之一,未来安防与IT企业的合作会更加紧密,比如与腾讯基于微信的开发等,目前已经不再局限于固定设备、固定APP单一渠道。
另外,可视对讲、报警防范、出入口控制在技术瓶颈难以突破的情况下,日益向民用领域倾斜,无论是产品还是解决方案的设计,寻求民用化的突破已经势不可挡,并由安居宝、捷顺、雅鲁藏布为代表的专业领域厂商推出更为亲民的运营模式,移动应用体验将是争夺市场的切入口。
不过,目前的安防微时代还处于摸索当中,仍有很多经营模式、运营模式有待开发,而且,在“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互联网时代,微时代的发展,将会出现激烈拼抢,2016年将会集中体现。
Top6 宽动态、星光级低照度技术
宽动态是背光补偿、强光抑制技术的综合体,目前主要采用双快门技术实现,虽然目前已经有厂家标称实现了140dB的动态范围,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且实力不同,各家的表现差异很大。而星光级低照度技术,始终伴随着全天候监控、低碳节能、降低成本等关键词,重要的是,要实现良好的低照度效果。目前已有不少设备商做到了0.001Lux的极低照度效果,但还只是星光照度下的图像可看,距离星光下图像的可用、好用还有距离,尤其对智能交通领域,还需更上一层楼。
而宽动态、星光级低照度技术也是参差不齐,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天地伟业、宇视、松下、三星、汉邦高科、霍尼韦尔、安讯士等主流设备商已经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但一些缺乏研发实力的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不是很明显。
不过,随着海思等芯片厂家对芯片方案、芯片性能的提升,将省却了部分缺乏研发实力企业的闷头于脑洞开发,直接利用就可以实现良好的应用效果。
从现在的技术看,宽动态或许还有竞争之处,但星光级低照度在未来不再成为一线品牌的法宝,就如安讯士等曾经引领星光级低照度应用的企业,优势也将会日渐衰微。此外还有强光抑制和数字降噪等功能。对于强光抑制来说,我们没有必要专门开启,毕竟环境是变化的,但需要看各家的实力如何,默认参数下,面对强光时,产品的强光抑制如何,这在智能交通的应用中尤为重要,对这一点松下、中星微做得就不错。而针对特殊的场合,开启强光抑制则是必须的,但我们发现,各家所能提供的强光抑制操作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好用,如宇视,且效果也明显,但有的则除了“开/关”别无选择,控制方式颇为被动、牵强。至今各家产品、同一厂家的不同产品仍存在很大差异;与低照度的迅速普及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预测未来将在两个方面进行普及,一是默认下的良好强光抑制应用;二是如宇视般灵活的操作并由此获得的优良效果。
而对数字降噪,目前凡是能实现星光级低照度技术的厂家,对降噪的处理基本都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在细节处理,如亮度、饱和度、色衰、噪声多寡方面存在差异,并以亮度的差异最大;下一步就是全行业的最佳优化提升。
Top7 可视化管理技术
可视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平台来实现。对这点,国内企业已经不输于国际品牌,甚至有些厂商已经超越了他们。不过发展仍参差不齐,有些设备商,包括国际知名品牌,尤其是在报警、门禁领域,还采用传统的键盘操作方式;这对网络化、IT化的当下来说,将会在操作使用的体验上丢掉了一个重要的竞争筹码。
平台的发展,未来的竞争主要在于,解决产品水平参差不齐、系统定制化开发、系统大集成灵活对接等问题。不过作为软件,在大陆可创造的效益不明显,易为众多决策者所忽略;而一旦引起重视时,已经失去发展先机。因此,在可视化需求越来越强烈的当下,平台的个性化、成熟化,还将成为各设备商极为重要的隐性竞争战场。
而以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这两家实力颇强的视频领域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强势进入,极大推动了防盗报警、门禁控制的可视化应用,如海康威视的防盗报警平台,除了推出包括配置平台、各种移动终端平台、各种中小型应用平台外,还提供有上一级综合性管理平台,这些平台除了显示了强大的可视化应用体验外,还实现了报警系统超大路数输入与输出的一一对应,这即便是霍尼韦尔等老牌报警企业也是难以做到的。
Top8 光学透雾技术
在环保机制进程缓慢的当下,中国大陆的雾霾环境将会持续恶化,而作为一个横跨亚热带-温带的季风气候区,雨、雪、风、霜、雾以及雾霾等恶劣气象或环境是无法避免的,如何实现异常环境下也能高清监控,将成为各家在视频监控的角逐领域之一。
目前主流采用数字透雾技术,对该技术,无论国内企业还是国际企业,都有较为深厚的研究,除了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蓝色星际、英飞拓、美赞美、科达、天地伟业外,三星、霍尼韦尔等企业也早已具备,并从摄像机扩展到了DVR、NVR、显示器等。光学透雾原来主要靠镜头实现,但其高昂的价格,只有高端项目才会应用,以目前来说,光学透雾镜头的对应分辨率最大只能达到200万,分辨率上也满足不了需求。
随着宇视的光学透雾方案的推出,海康威视也已经突破光学技术瓶颈,对于这一低成本、高灵活的光学透雾技术方案,具有优良的应用效果,高性价比下,也更易于推广,未来几年会有更多设备商在光学透雾领域取得突破。
Top9 基于全景超视角监控技术
全景摄像机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多镜头拼接技术,如英飞拓、艾尔康;但更多的设备商采用的是鱼眼镜头技术。这几年,全景监控技术发展迅速,多镜头无缝拼接均能完好实现。不过重点是鱼眼全景技术的发展,自中德宏泰的超广角低损耗矫正技术的出现,行业的鱼眼技术进步明显,首先是像素的激增,从200万像素成长到1200万像素;其次是分辨率大幅提升,从300-400TVL,快速超越1200TVL,实现了质的飞越。
应用上,也借鉴了枪球联动方式,延伸出鱼球联动技术,实现一鱼一球、一鱼多球的应用,从而实现广角、超广角的大范围、低成本监控需求。而海康威视的“鹰眼”的出现,实现了鱼球合一,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全景摄像机不适于在平安城市等大场景下应用的劣势,为平安城市的科学布局、低成本高效率应用再添新兵。
不过,一些具有上佳表现的超广角技术目前还掌握于少数厂家手中,但未来几年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延伸。
Top10 热成像技术
热成像的发展目前主要是多光谱应用占据优势,暂时不以技术为导向,而是市场潜力的发掘,根据a&s调研得知:
・中国红外热像仪市场的潜在需求可达500-600亿元;其中消防、电力、工程建设和制程控制四个应用市场的合计潜在需求规模估计在200亿左右;
・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2015年约为17亿元。目前大立科技、广州飒特和武汉高德就占据50%的市场份额;潜力与实际市场份额差距很大;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红外热像仪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可以达到20%。
大立在安防高清化之时转型热成像领域,至今不得不说其策略的远瞻性。从2012年到2015年,国内不少安防、非安防领域的设备商进入到热成像领域;与之相伴的是,国际上掌握热成像高端技术的品牌也在试水中国市场,而FLIR更是与大华等国内品牌合作开发。
热成像的市场份额虽然较小,但成长空间巨大,专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军事、海防、边防,森林监控等;但随着近年来人们日益发掘出热成像的重要性,其在医疗、生产、危化场合、刑侦等领域的应用也是日渐广泛;可发掘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已经开始成为安防设备商角逐的新领域。
小结
云计算、云存储等云技术终于在安防应用中落地,标志着在市场上安防应用壁垒与IT技术壁垒之间守与攻的较量和抗争宣告全面结束!能够有能力融合两者竞争力的企业必将成为产业的领导者胜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