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国考”有多严?安防产品齐上阵

国家公务员局有关负责人透露,考试当天,全国有近10万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考试服务,各地公务员主管部门加强与公安、无线电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合作,采取多种措施防范和打击考试作弊行为,创造了良好的考试环境。

    11月29日下午17时,2016年国考公共科目笔试正式落幕。据统计,本次考试共有139.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超46万人“弃考”。考试当天全国共有近10万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考试服务。
  
  于本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明确,包括公务员录用考试在内的法定国家考试中,组织实施考试作弊的行为被列入刑事犯罪。
  
  此次修正案在新增条款中明确,“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因而今年的国考也被称为“史上最严”。
  
  同时注意到注意到,在中关村中学双榆树校区考场入口处,除有监考人员负责检查考生准考证等证件外,公安部门还专门部署了警力进行巡视、监控。
  
  国家公务员局有关负责人透露,考试当天,全国有近10万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考试服务,各地公务员主管部门加强与公安、无线电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合作,采取多种措施防范和打击考试作弊行为,创造了良好的考试环境。
  
  早前,北京市丰台区人事考试中心主任崔元海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金属探测仪、身份证识别仪、“作弊克”、执法记录仪等防作弊利器今年都被运用在了监考中。
  
  金属探测仪――金属探测器被设计用来探测人或物体携带的金属物。它可以探测出人所携带包裹、行李、信件、织物等内所带非法用品或小块金属物品。其敏感表面的特别外观令操作简便易行,灵敏度高,适用于各种场合。国考考生进入考场的第一关就是要先经过金属探测器检查。
  
  身份证识别仪――国考采用身份证验证方式,因此,身份证识别仪不可少。每个考场还有一个识别身份证的仪器,这是为了防止考生替考这种情况。一旦监考老师发现考生的准考证和身份证有异常,只要将身份证插入该仪器,就可辨别真伪。
  
  执法记录仪――执法记录仪全程记录,今年起对考试作弊行为惩罚力度加大,一旦发生考试作弊行为,执法记录仪全称记录,留下证据,便于日后调查。
  
  除此之外,考场还有监控设备、信号屏蔽器、作弊克等,保证国考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顺利进行。

“最严国考”有多严?安防产品齐上阵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科达推出一站式执法解决方案献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

    为推动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实现公正执法、文明执勤,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效率,保护民警和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民警依法履行职责,科达推出了一站式公安规范化执法解决方案。

    2024年1月27日 资讯
  • 镇江海事打造天网 300监控点助海事执法

    今年以来,江苏镇江海事局不断加大信息化推动力度,在成功建成长江移动互联网覆盖后,又针对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整合和新建遍布辖区港口码头、航道等地的视频监控,形成了一张安全监管“天网”。这些监控设施正在安全监管领域和水上执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024年1月31日
  • 高新兴执法记录仪G1G5新品重磅发布

    高新兴移动执法产品线总经理王彭介绍,G1执法记录仪仅有身份证一半大小,裸机约85g,仅常见机型一半的重量,民警长时间佩戴更舒适、毫无负重感,并且拥有IP68防护等级高强度防护设计,坚固可靠;支持连续摄录超8小时,结合业内独创的供电背夹,确保出勤无忧。

    2024年1月29日 资讯
  • 深圳正式启动汽车电子标识应用 杜绝假套牌现象

    像每个公民拥有二代身份证一样,深圳的车辆也将拥有“电子身份证”啦!

    2024年4月13日
  • 二代证挂失后依然可用 生物识别技术助力解决冒用问题

    居民身份证是用于证明持有人身份的唯一证件,多由各国或地区政府发行予公民。它将作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公民身份的证明工具。 自2004年起,中国大陆正式开始为居民换发内置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2013年起停用一代身份证,二代证中新增指纹信息。

    2024年4月14日
  • 山西公安全面建设应用执法全流程智能管理平台

    在山西公安大数据的支撑下,执法全流程智能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分析研判,实现了每个执法环节、每个执法场所、每个执法要素全部纳入平台监督管理,并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真正让每个环节都能“管得住”、每处细节都能“看得见”、每起案件都是“明白账”。

    2024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