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支付领域?

从生物识别技术研发以来,人类利用安全性、精准性在安防领域获得很大的成就,例如:智慧小区、智能仓储、智能家居和新零售等领域。有哪些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支付领域?

【安防在线 www.anfang.cn】从生物识别技术研发以来,人类利用安全性、精准性在安防领域获得很大的成就,例如:智慧小区、智能仓储、智能家居和新零售等领域。有哪些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支付领域?

在多年研究发展中,人们对手机的安全意识也提高了,且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数字密码的繁琐导致用户易忘记密码,账号登入困难。尤其是对中老年群体,难以记住密码,这些技术使得用户体验感不佳。因此,目前不论是用户还是厂家都希望能有更安全、更便捷的验证方式,从而生物识别技术才得到智能手机厂家的青睐。但是,生物识别技术那么多你会选择哪种呢?

目前,有三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在市场中虹膜识别技术属于最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因为他的生物特征是难以复制。它能应用在一些重要场合,例如将虹膜识别技术应用于安防领域和金融领域,这样不仅为机关部门减少很大的工作内容,还保障了用户的信息安全。虽然虹膜识别技术是公认的最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但是设备成本价格较高,目前难以大范围普及。

有哪些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支付领域?

除了虹膜识别,还有两种最流行的生物识别技术就是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技术从2D到3D;从静态识别到动态识别;以前的人脸识别技术是静态的,一张图片就能欺骗系统完成识别验证,甚至于通过打印出图片也能自动解锁,所以这就是为什么2D人脸识别系统没有被移动支付系统应用的缘故,因为它的安全性还没有达到标准要求。

在支付领域应用较广泛的是3D人脸识别技术,即动态人脸识别技术,能够捕捉人体的动态特征,大幅度的提高了安全性能。

再说说指纹识别技术吧,指纹识别技术在市场上应用的最广泛,不管是高端机还是低端机都带着指纹识别,正如指纹识别技术已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比起人脸和虹膜信息录入,指纹识别更容易被人接受,很多人也因此养成指纹支付的习惯。

随着指纹传感器的尺寸变小,智能学习功能被添加到算法中。然而,一些算法还将指纹独立信息记录到指纹数据库中,导致指纹被破解。

生物识别技术在移动领域正在成熟,甚至达到了新的程度。但总的来说,指纹识别应用最为广泛,但是指纹信息很容易被复制从而被盗取;虹膜识别安全性较高,但是成本也更高;要说谁将最终胜出,目前的情况是不可预测的,但是未来必将有更高效、更安全的生物支付优化人们的支付方式。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什么是指纹加密

    自动指纹识别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指纹识别的一种方法,指纹识别实现了身份鉴定领域的世纪革命。

    2024年11月10日
  • 指纹传感器价格下滑 识别市场将受怎样影响

    尽管指纹识别出货量出现成长迅速,但Yole的报告指出,指纹传感器元件均价在同一时间已从5美元下滑到3美元,甚至更低的2美元,未来供应商仍将持续面临价格压力。

    2024年4月6日
  • 有哪些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支付领域?

    从生物识别技术研发以来,人类利用安全性、精准性在安防领域获得很大的成就,例如:智慧小区、智能仓储、智能家居和新零售等领域。有哪些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支付领域?

    2024年11月11日 下午6:58
  • 生物识别技术的未来 人脸识别or屏幕指纹 你站谁?

    目前来看,指纹识别技术包含实体指纹识别以及屏幕指纹识别两种,其中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实体指纹识别甚至有声音表示即将成为过去式。但是就目前手机的发展来看,屏幕指纹受制于成本以及体验不会大规模出现在量产机型上。所以实体指纹识别依旧是不和或缺的重要角色,甚至它的存在也依旧与“情怀”二字有关。

    2024年11月25日
  • 熵基科技发布消费级屏下指纹技术,大幅提升解锁识别体验

    熵基科技正式发布了旗下新一代指纹识别技术–屏下指纹识别技术。相比传统指纹识别技术,该技术在识别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环境光的干扰,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更好,可以穿透更厚的介质,实现更快的识别速度、更宽泛的适用性以及更加安全的体验。

    2024年2月17日
  • 生物识别技术―安全领域的“诺亚方舟”

    日前,一条《申请德国护照须留指纹》的消息被IC卡业内各大网站相继转载,消息称,“目前,申请德国护照的公民都必须在办理护照的时候留下左右两手食指的指纹,指纹记录将以芯片的形式存储在护照内。这种带指纹的新型护照不同以住的护照,新一代的指纹护照把RFID(射频识别)技术加入其中,电子芯片中存储人的生物数据、数码照片,一定情况下还可能存储生物特征信息。”

    2024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