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支付领域?

从生物识别技术研发以来,人类利用安全性、精准性在安防领域获得很大的成就,例如:智慧小区、智能仓储、智能家居和新零售等领域。有哪些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支付领域?

【安防在线 www.anfang.cn】从生物识别技术研发以来,人类利用安全性、精准性在安防领域获得很大的成就,例如:智慧小区、智能仓储、智能家居和新零售等领域。有哪些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支付领域?

在多年研究发展中,人们对手机的安全意识也提高了,且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数字密码的繁琐导致用户易忘记密码,账号登入困难。尤其是对中老年群体,难以记住密码,这些技术使得用户体验感不佳。因此,目前不论是用户还是厂家都希望能有更安全、更便捷的验证方式,从而生物识别技术才得到智能手机厂家的青睐。但是,生物识别技术那么多你会选择哪种呢?

目前,有三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在市场中虹膜识别技术属于最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因为他的生物特征是难以复制。它能应用在一些重要场合,例如将虹膜识别技术应用于安防领域和金融领域,这样不仅为机关部门减少很大的工作内容,还保障了用户的信息安全。虽然虹膜识别技术是公认的最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但是设备成本价格较高,目前难以大范围普及。

有哪些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支付领域?

除了虹膜识别,还有两种最流行的生物识别技术就是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技术从2D到3D;从静态识别到动态识别;以前的人脸识别技术是静态的,一张图片就能欺骗系统完成识别验证,甚至于通过打印出图片也能自动解锁,所以这就是为什么2D人脸识别系统没有被移动支付系统应用的缘故,因为它的安全性还没有达到标准要求。

在支付领域应用较广泛的是3D人脸识别技术,即动态人脸识别技术,能够捕捉人体的动态特征,大幅度的提高了安全性能。

再说说指纹识别技术吧,指纹识别技术在市场上应用的最广泛,不管是高端机还是低端机都带着指纹识别,正如指纹识别技术已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比起人脸和虹膜信息录入,指纹识别更容易被人接受,很多人也因此养成指纹支付的习惯。

随着指纹传感器的尺寸变小,智能学习功能被添加到算法中。然而,一些算法还将指纹独立信息记录到指纹数据库中,导致指纹被破解。

生物识别技术在移动领域正在成熟,甚至达到了新的程度。但总的来说,指纹识别应用最为广泛,但是指纹信息很容易被复制从而被盗取;虹膜识别安全性较高,但是成本也更高;要说谁将最终胜出,目前的情况是不可预测的,但是未来必将有更高效、更安全的生物支付优化人们的支付方式。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眼纹/眼球/虹膜识别差哪儿了

    “眼纹识别”、“眼球识别”,这都是国产手机近来推出智能手机对人眼识别认证技术的命名,你会发现这两类人眼识别技术在解锁时会通过自拍用的前置摄像头来拍摄你的眼睛,这时候的人眼取景界面是彩色的,就和自拍时的取景框没区别。

    2024年11月25日 知识
  • 头部科技企业动作频频!华为新增多条专利信息

    近几年,全球科技专利面临新的博弈和重塑,头部科技企业之间动作频频! 作为全球非常大的电信设备厂商,华为目前拥有全球约10%的4G专利,约20%的5G、Wi-Fi 6和H.266专利…

    2024年3月14日
  • 许昌招投标交易管理中心启用指纹电子门禁

    近日,许昌市招投标交易管理中心建成了评标区指纹电子门禁系统,由科学高效的指纹签到取代传统人工签到、登记入场方式,实现了对评标专家、中介机构人员的高科技、人性化管理。

    2024年1月31日
  • 人脸识别真的能取代指纹传感器?听专家怎么说

    普通小偷可不会“这么努力”,但通过推出面容ID,苹果把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又提高了一个等级,称任意一个人成功解锁iPhone的机率为“一百万分之一”。《连线》、《华尔街日报》等进行的测试表明,要欺骗面容ID并非易事――但还是可以的。目前,只有两例面容ID被欺骗的事例,一例使用了精心制作的3D面具,另一例是一个10岁小男孩刷脸解锁了妈妈的iPhone X。

    2024年11月11日
  • 【贵港市智航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视频监控系统、智能考勤、门禁一卡通系统、通道闸机、车牌识别,…

    公司名称 贵港市智航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 视频监控系统、智能考勤、门禁一卡通系统、通道闸机、车牌识别,停车场管理系统、升降柱与路障系统、人脸识别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电子班牌、…

    2024年1月10日
  • 平安城市扁平化指挥调度解决方案

    近年来,受各种自然灾害、社会治安态势、恐怖活动等多方面原因,重大突发事件呈现上升态势,面对“上海踩踏事件”、“杭州公交纵火案”等突发事件,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日常巡防,能否快速的进入应急指挥状态,快速高效得调动各方面资源,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社会公众对指挥中心队伍应急处突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2024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