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能够提升图像侦查效率,可以快速从视频流里锁定失踪儿童或涉案人员,然后从全国海量人脸数据进行比对,就能帮助侦破儿童走失案。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在全国推进,那以后就不会再有走失的儿童了”
南方某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在依靠人脸识别技术成功在15个小时内找回走失儿童后这样说。
前不久,某市公安局派出所接到家长报案,孩子丢失,公安人员在片区内多路摄像头,找到嫌疑人活动范围,公安局根据提取的人物特征从酒店到火车站的视频监控中发现孩子及嫌疑人踪迹,凌晨5点在去往另外一个城市的动车上,排查定位犯罪分子,实施抓捕,救出儿童。
仅仅15个小时,依靠具备人脸识别技术的AI摄像机,成功破获一起走失儿童案件。公安部门为什么能高效破案?除了归功于如今以视频云为基础的视频联网技术应用,具备人脸识别技术的AI摄像机更是其中的关键。
AI技术驱动智能摄像机开启新篇章
近两年,伴随着智能终端设备及传感器的数量急剧增长,海量数据对视频监控后台计算效率要求越来越高,连接前后端的传输系统面临巨大的考验,网络带宽逐渐成为后端处理的另一瓶颈。系统仅靠提高网络带宽完全不能满足万物互联应用对延迟时间的要求,尤其是目前公共安全行业对即时性响应的高要求下,后端人工大数据处理分析的延时显得不合时宜。
随着芯片技术的成熟,尤其是专门为视觉处理设计的终端芯片体积减小,能耗降低以及处理能力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智能算法可以从后端转向前端完成。例如海思在手机终端领域推出的AI芯片麒麟970,实现手机端强大处理能力。在安防领域海思还推出了专为机器视觉应用的AI芯片,通过专用硬件加速,支撑前端摄像机实现深度学习下计算视觉处理,再利用前后端系统结合实现更快、更准、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轻松解决数据传输、反应延时的问题。
目前来看,在传统摄像机亟需智能化改造的大背景下,基于AI技术的智能摄像机的应用场景随处可见。不但包括静态场景下的应用如出入口、交通以及重点场所等,还可以满足广域、移动、便携等场景下的需求。
不可否认,伴随着物联网、5g技术来临,具备AI智能分析的摄像机带来的改变,不光实现安防智能硬件的进一步繁荣,还将进一步拓展安防应用场景。
智能摄像机多场景应用还面临诸多难题
虽然基于AI智能分析的前端摄像机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安防行业中出现的智能分析摄像机还仅限于实验室中或者是单一场景化下的行业应用,在一些复杂应用环境下的表现并不理想。
例如在公安领域中,实战业务对智能摄像机的要求非常严苛。一方面当时当地环境因素影响智能摄像机的性能,导致识别准确率远远低于实验室数据。另一方面在面对具体应用场景中,由于细分领域众多,每个领域的业务需求不尽相同,往往要通过重复建设来满足多应用场景下的需求。
同时,在目前全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的过程中,系统还面临应用领域不同,摄像机的厂家不同,各行业之间接口不协调,标准不统一的困境,无法快速实现视频监控大数据的融合贯通。
另外,目前大多数的智能摄像机依然借助传统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导致软件更新、算法融入非常慢,虽然能满足当前的需求,但却限制了后期摄像机的升级空间。随着城市场景日益复杂,对于视频内容分析深度和广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升单个算法的精度,以及多细分场景下的智能算法并行已经提上日程。
“软件定义”赋予摄像机全新生命力
随着硬件产品技术的门槛逐渐减低,软件服务的门槛逐渐提高,安防软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摄像机要满足复杂场景下的需求,将会从单一功能的终端变成多应用聚合的平台,即依据不同应用场景从“云”端按需下载不同软件,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提出了“软件定义”的理念。
按需定义场景:在人工智能时代,华为认为,未来摄像机应该具备按需定义场景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场景按需加载不同的软件和算法,通过多样的组合来快速适配瞬息万变的演进步伐。
分层的智能:华为智能摄像机一方面采用精准判断(从单一特征走向全特征)的方式,以全特征、多信息的方式,提高准确率降低误判,同时,通过多摄像机间的协同,端云间的协同进行联合判断,提高分析准确率,支撑实战。
有持续的生命力:华为认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摄像机应该是可以自我感知、场景适应性学习的,就像生命的成长,摄像机也应该具备让算法和应用不断迭代、衍进和生长的能力,并且始终满足客户的业务场景需求。
人工智能安防时代,华为通过开放的软件操作系统实现软硬件解耦;通过高效的软件集成框架支撑优秀的算法与应用快速上线;通过端云协同的软件管理框架实现多算法的自定义管理和设备健康自管理,同时搭载海思人工智能芯片的大算力,持续满足客户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赋予摄像机全新的生命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