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在线 www.anfang.cn】智慧交通作为一种新的服务体系,是在交通领域充分运用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交通管理、交通运输、公众出行等交通领域全方面以及交通建设管理全过程进行管控支撑,使交通系统在区域、城市甚至更大的空间范围具备感知、互联、分析、预测、控制等能力,以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为通畅的公众出行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服务。
一、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现状
1.产业技术研发活跃
从专利申请量来看,通过在SooPAT网站以“智慧交通”为关键字搜索分析,可看出近年来智慧交通领域专利申请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9年,智慧交通相关专利申请量为328件,同比增长55%。2020年1-9月,智慧交通相关专利申请量为73件。
从专利公开量来看,2015-2020年中国智慧交通相关专利公开量高速增长,2019年达到256件,同比增长63%;2020年1-9月智慧交通相关专利公开量为326件,同比增长74%。反映出国内智慧交通行业技术研发较为活跃。
2.项目规模快速增长
从行业相关项目规模来看,根据智慧交通网ITS114公布的城市智能交通千万级项目资料显示,2015-2019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千万项目规模逐年增长,到2020年上半年千万项目规模达到103亿元,同比增长15.5%,主要包含交通管控、智慧停车和智慧运输三大板块。
3.总投资及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智慧交通对于提高交通管理效率、缓解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确保交通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符合国家建设“智慧城市”要求,得到政策面的大力支持,同时政府和企业加大了投资规模。2019年中国智慧交通总投资规模超过2278亿元,按照当前速度增长,预计2020年投资规模逼近2800亿元。
巨大的市场、面前,众多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企业纷纷抢滩入驻,并且在头部已经诞生了几家巨头,如阿里、腾讯、百度、华为、平安、高德等。
十年来,我国智慧交通行业市场规模已经从2010年的百亿级增长到如今的千亿级。随着智慧交通与各种新技术的结合愈加紧密,产生出多项具有显着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产品,未来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23年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1400亿元。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出行者提供更加精细、准确、完善和智能的服务,将是智能交通系统面向公众服务的重要方向。这些服务的提供将加速交通产业生态圈的跨界融合,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交通运营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智能交通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将是大趋势。
二、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特点
1.内卷化
内卷化(involution),又译为”过密化”,由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2020年,在我国的智能交通领域,这种内卷化现象由于疫情的冲击和企业生存的迫切需要越发显得严重。君不见,某地的智能交通项目,往往引来众多智能交通厂商互相压制、互相摧残,不见这个智能交通项目会如何给当地带来真正的技术提高、效果改善和服务提升,反而行业内部为了拿下该项目,内耗严重,商务成本过高,导致项目实施效果十几年如一日裹足不前,甚至技术水准倒退。
2.时髦化
2020年智能交通延续赶时髦的节奏,从“大脑”铺天盖地用到交通领域后,“上帝视角”、“上帝之手”、“小脑”、“脑干”、“视网膜”、“神经元”、“万物互联”、“AI地球”等博人眼球的新词络绎不绝。究其根本,这种做法利用了人们往往注重时髦表象的心理,因为时髦能够用表象吸引你的注意。顺便说一句,时尚就是经过商业包装的时髦,时尚的东西都会过时,当时仅仅是因为一小部分的人认识什么好卖而已。“时髦”的人喜欢模仿,但是没有什么模仿的东西是永恒的。对于那些能够影响几代人的踏实认真做交通的人,赶时髦的人最终都会觉得有必要模仿他们的行为。
3.IT化
得益于智能交通系统的英文简称ITS,现在很多地方真的把智能交通项目做成了IT集成项目。笔者看过不少的招标文件,冠以XX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之名,文件内容里却到处充斥着采购高端服务器、定制海量数据池、租用高性能云计算平台等IT硬件清单。当然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本身需要这些“大物移云”的IT设备的支持,但是如果受这些IT计算机辅助设施的绑架,不去做真正实现交通系统功能实现和集成提升的实事,就真的把ITS做成了ITs。
4.全能化
2020年智能交通又强化了一个标签―“全能化”。以全息感知、全面融合、全程跟踪、全时响应、全链共享、全民服务等全能交通口号的提出为代表,俨然将智能交通打造成了缓解城市拥堵、建设智慧城市的全能选手。在十全大补的美好愿望下,城市建设不断的增加各种远距离全天候的交通检测器、各类炫目多彩的交通情报板、各款只能通信的车路协同RSU,把原本就空间十分有限的交通基础设施通道,变成了更加拥挤的野外电子竞技场。
5.迷踪化
迷踪拳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拳种。据史料记载,它出自少林。相传,宋代的周侗精习此艺,其弟子林冲、卢俊义也是习练此拳的高手。迷踪拳的行拳路线复杂,有如”蜘蛛巢状”,具有可以瞒敌眼目的独特步法。2020年的智能交通也出现了迷踪拳的复杂路线特点。笔者曾看过不下多套所谓智能交通总体规划、上层规划等文件,满篇找不到有关解决交通核心问题的答案,反而在端边云架构、边缘计算、云平台、5G通信、智慧灯杆、发光标志等外围技术和设备上大张旗鼓,真正的智能交通建设逐步迷失其原本的宗旨,稍有不慎,交通智能化的本心就容易融化在交通强国的熔炉里。
6.生态化
2020年很多从事智能交通的公司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其中不乏以BATD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他们进行生态化的主要目的是打通行业的全链条,积极进入交通行业,快速参与智能交通项目。不可否认,这种生态化的模式有助于交通行业内部各个环节的快速协调、灵活合作,多方响应,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促成业内的各家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融合行业的能力,做成相对完整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项目,其作用是积极的。
7.标准化
随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民政部联合下发的《团体标准管理规定》【2019】1号文件的通知要求,鼓励社会团体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团体标准,鼓励制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团体标准。与国家和行业标准不同的是,团体标准是通过市场机制产生的标准,团体标准具有自发性、主动性、利益一致性,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强化市场在标准化和创新中的作用。该文件的出台大大提升了社会团体积极制定行业标准的热情,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各级社会团体出台了141项有关交通的团体标准,2021年,团体标准有望成为智能交通领域新的竞争领地。
8.协同化
2020年的噱头,当属自动驾驶示范区的不断建设和推出。虽然其长期效果尚有待验证,但其建设模式中的车路协同、车车协同的协同模式,其实为智能交通系统确认了一条道路。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雄安一体化建设,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川渝双城等不同区域城市协调建设的需求,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中的不同信号控制系统之间的协同需求、高速公路领域里ETC扩展应用建设需求、高速公路与城市交通衔接应用需求等,这些都需要智能交通领域的系统化、协同化。
9.专业化
或许是传统交通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抵制呼声不断,或许是新技术尚不成熟,没有收到当时允诺的效果,但更多的是对交通工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一知半解,导致由外行业所包装精美的智能交通系统还是褪去了部分光彩夺目的外衣,回归到了交通的本质―还是要运用交通工程的专业知识来解决交通问题。当然我们要感激来自交通行业外部的“鲇鱼效应”的冲击,给了交通专业本身更多的自知之明,也给交通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10.“蜕”变化
2020年疫情给交通行业的很多企业带来了深思,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变了交通行业的生存环境。很多传统的智能交通企业认识到了需要内部结构优化,努力自身蜕变,以“蜕”为进来促使自身重生和发展。例如开放内部的硬件、软件系统,集全社会智力优化交通控制算法和软件;积极主动尝试新产品研发,围绕车路协同+的交通新设备不断推出;走出自身的“舒适区”,勇于挑战来自互联网和IT行业的冲击。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