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让城市的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智能。
近日,在由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分会主办的2018中国国际城市公共交通博览会期间,城市物联网技术研究院的副院长李强博士在“智慧城市与跨界融合”分论坛上表示,目前智慧城市正处于从1.0到2.0的进阶之路,而智慧城市的构建也过渡到新型智慧城市阶段。
不过,即便取得了一定成效,智慧城市多个痛点仍待突破。国家智慧城市总体组组长吕卫峰表示,智慧城市的单点解决方案出现不错案例,但却缺乏集中示范案例、高附加值效应、可持续竞争力的样本。很多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基本还处于“挂在墙上”的阶段。可以通过屏幕看到运行后的场景,但是否能够实时使用、形成实时决策还有待观察。
企业“扎堆”探索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早已成为全球各国抢跑的赛道之一。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目标,在信息化深入渗透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数字城市能实现的更快速的协作反应与智能决策。国际上针对数字城市的建设不乏先进经验。
德勤研究数据显示,从智慧城市的应用情况看,亚洲国家主要集中在智能建筑、电子政务以及智慧交通等领域;欧洲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除了政务和交通等领域外,在建筑规划、智慧能源管理上的项目投入也占了较大比重。
国家智慧城市总体组组长吕卫峰表示,智慧城市目前处于核心融合阶段。目前出现很多企业“扎堆”探索智慧城市的现状,但基本都停留在低水平的阶段和相似的竞争领域,没有形成梯度鲜明的竞争态势,智慧服务成效尚未明显,面临感知能力弱、物联成本高、融合认知难、服务不知智能等问题。
此外,吕卫峰表示,目前很多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基本还处于“挂在墙上”的阶段。这种现状源于规划平台大部分基于样本数据设计,如何基于实时采样的数据、多元数据汇入,经过实时动态的建模和计算,是相关技术方和企业亟需突破的难点。
传统模式重技术轻应用
吕卫峰的感叹和行业发展密不可分。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何构造城市的生态与生产关系,社会与经济的协同模式,将成为未来新一轮经济变革核心内容。
而智慧城市也需要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阶,在李强看来,此前传统智慧城市停留在1.0阶段,强调信息化和技术的运营,但更多停留在某一领域,综合应用能力较弱;而新型智慧城市过渡到2.0阶段,更加强调信息技术设施的规划完善、理念提升、可持续性。
现场一位参会专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传统智慧城市侧重于技术和管理,忽视了“技术”与“人”的互动,“信息化”与城市有机整体的协调,导致了“信息烟囱”、“数据孤岛”,重技术、轻应用,重投入、轻时效,存在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市民感知度较差等问题。
李强表示,在向新型智慧城市进阶过程中,“新”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信息和数据的共享能够构建城市级别的大数据运营平台;二是促进城市安全体系的构建,保证城市软硬件的安全;三是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持续性更强。
李强分析称,上述三方面中,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的平台尤为重要,基于统一平台设立城市数据中心,构建通信、互联、物联三张基础网络,通过分层建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创造面向未来的城市系统框架,可以获得更多数据将政府行业、居民、产业能够协同运作,让城市更加高效。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