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专业委员会对北京市106座建筑的智能系统运行情况展开调查,发现三成建筑的智能系统运行不正常,三成则长期处于瘫痪状态,智能系统运行良好的只占总数的1/3。
无独有偶,近段时间在某知名建筑论坛上,网友描述当前智能系统的运行状况时,直言不讳地说“自动化变手动、手动变不动,中国很多智能建筑徒有虚名”。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黄久松认为,造成“智能建筑不智能”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追根溯源,与当前不完善的行业标准有必然的联系。
行业标准出现了哪些问题?业内人士该如何面对这一困境,从而尽快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标准。
“没有楼宇自控系统的施工规范,工作中缺乏参考的依据,解决问题只能靠自己的经验,有些技术问题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可以得到很好解决;有些涉及到土建、给排水等专业的技术,我们没有权限,只能交由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士代为操刀,他们对智能化工程不承担相应责任,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很容易对整个智能化工程造成很大影响……”北京某智能工程企业的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缺乏施工标准导致工程质量无法保证,只是标准问题中的冰山一角。标准不深入、执行力不强……问题也屡屡遭到人们指责。
少量系统,游走于标准“空白地带”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智能建筑理念。随后几年,这种智能、高效的楼宇管理理念逐渐被设计师、房地产开发商认可,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掀起一股“智能化”高潮。与此配套的智能建筑行业标准陆续出台,《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这些标准为业内人士参与实践工作提供了权威、可靠的依据,确保了各类智能化系统的高效运转。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黄久松向记者坦言,现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向建筑业渗入,系统集成技术能将所有的数据集中在一个综合性操作平台上。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建筑内各个系统发号施令,各系统在收到命令后,全力配合,产生联动效应,系统集成将成为未来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但是,与技术配套的信息网络和控制网络互联互通协议标准,集成工程设计、施工、验收标准尚未出炉,这个新型技术领域的行业标准还处于“真空地带”。技术人员在平时的操作过程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试探着前进,时常会感到很迷茫;另外,当前节能减排工作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控制大楼内空调、照明等设备能耗的楼宇自控系统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节能工作的“得力战将”,但是目前的节能工作还停留在倡议阶段,可操作性不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节能体系。相关部门也没有专门针对节能问题对建筑内各个系统的能耗运行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因此,即便甲方想对建筑物内部的机电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却苦于找不到衡量依据,不知道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导致很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举步维艰。
法规落后,难以跟上时代步伐
近些年来,互联网、自动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IT技术、以太网逐渐进入建筑,将建筑带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在技术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时候,有些行业标准没有及时跟进,出现标准滞后的现象。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专家郭维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得速度很快,系统标准更新周期最好为3~5年。但是,细心的业内人士发现,安防、综合布线等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标准更新速度快,目前最新版本的综合布线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