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飞速发展,如今已经可以用来开银行账户,完成网上付款,甚至通过火车站、机场的安检系统。当一个潜在的危险人物进入一座城市时,他的面孔可能马上引起安全部门的警惕。近日,随着iPhone8的相关信息的披露以及之前苹果公司对以色列人脸识别公司RealFace的收购,有理由相信iPhone8也将步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大军。而且今年以来,频频传来人脸识别运用在各行各业的消息:人脸识别驾考应用、人脸识别限制未成年人上网、人脸识别生死认证领取养老金等等,当然还有人脸“刷”厕纸和人脸识别治理行人闯红灯,人脸识别虽然被广泛应用,也为各行业带来很多便捷之处,但同时也是备受争议。
“315”漏洞风波
在今年的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人脸识别恐存安全漏洞”,并现场加以验证。在晚会现场,主持人利用两部手机、一张正面照、一个换脸APP,几分钟内便完成了用户人脸的“复制”。接下来,主持人凭借这个“复刻版”的用户面部,轻松完成了一名观众的人脸识别系统检测,并成功登陆了该观众的账户。如此顺利的“盗脸登录”不免让现场观众人心惶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探讨。
这个漏洞是如何产生的呢?人脸识别资深专家、中科院李子青博士表示,“央视315人脸识别攻击演示用的是face2face技术,通过人脸关键点定位和变形算法,实现对图片或视频中人物表情和动作的操纵控制。”即通过更换主持人面部的特征,再利用主持人自身的生命体征骗过安全检测的生物特征识别阶段,从而达到“盗脸”的目的。
对于此次央视曝光的人脸识别漏洞,行业内专注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知名厂商都给予了回应。商汤科技和旷视(Face++)表示最新识别技术可以识别合成的视频、图像与自然视频、图像的差异。两家公司也表示任何一种安全手段都不是独立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不会将人脸作为唯一的登陆凭证。支付宝也在同一时间微博回应:支付宝只对当前手机上使用密码登陆成功过的用户才开放人脸识别,不会出现只通过人脸信息就在新手机上可以成功登陆的情况。另外还会通过人工智能、风控系统等对账户的使用情况进行安全监测以确保安全,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可以使用人脸识别这个功能。
安防行业知名专家李仲男也表示,只要通过多重认证模式密码+人脸识别、指纹+人脸识别等等,完全可以弥补其存在的缺陷,而且从目前人脸识别发展的阶段来看,其还只是验证的辅助手段,并不能发挥主导作用。
所以,小编想说,虽然漏洞存在,但广大专家也提出了可行之法,相关厂商企业也正在积极寻找应对填补之策,一切监督与披露都是为了督促其进步与完善。
“刷脸”取纸的“牛刀杀鸡”风波
3月20日天坛公园内公厕安装了六台“人脸识别厕纸机”,以限制厕纸的供应。使用者站在纸盒前,被识别面部,机器就会自动出纸,出纸长度约60厘米,同一个人每隔9分钟可取一次纸,如果有特殊情况,现场工作人员会为市民直接提供厕纸。这一新举措不仅惊呆了市民也惊呆了外媒,纷纷报道了这件事,不过评价看法截然不同。据悉,新措施卓有成效,杜绝了一些过度使用或者恶意带走厕纸的现象,每日用纸量下降明显。在游客量较大的南门公厕厕纸用量已从原来每天的20卷减至现在的4卷,保守估算,这种器具会让公厕的整体运行成本减少30%。而且天坛并不是首家安装“人脸识别厕纸机”的景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在去年6月就已经安装,负责人介绍,每个厕所每月能节省2100元左右。
由此看来效果显而易见的,但也有人立马表示反对,将如此高科技的设备用来取厕纸岂不是“杀鸡用牛刀”?而且有损人的尊严,将公厕使用者的素质从变量变成了定量,使用者的“人设”崩塌了,不管你想不想偷厕纸,我都不让你偷,因为我能识别你。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于信息安全的担心,抽几张厕纸,结果脸部被识别了,数据被收集了,如果这些数据不能被很好的保存,就存在泄露的危险,很可能造成隐私被侵犯。简单来说,每台960美元的机器用在取厕纸上,很浪费,还有可能侵犯人们的隐私,还不如把这些钱用在改善厕所硬件设施上。
但小编认为,推广一种新技术、新设备,总会有人忧心忡忡。清末建铁路,有人担心破坏风水。人工智能发展起来之后,有人担心它反过来控制人类。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正确的方法应当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游客过度使用或偷拿公共厕所的卫生纸,这是一个公德问题和文明问题。如果给大家上一堂公德课,马上使人们讲究公德起来,这当然最省事,但实际上并不现实。还有一个思路,就是用技术方法来解决问题。安装“人脸识别厕纸机”,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一定限制和规范,也是一个现实选择。至于信息安全的问题,虽然可能面临风险,但又有什么事情完全没有风险呢?
人脸识别“闯红灯”者隐私泄露风波
近期,重庆江北、山东济南、江苏宿迁等地在人流量大的交通路口启用人脸识别系统,抓拍行人和非机动闯红灯等违法行为现场大屏幕曝光、滚动播放,一时间人脸识别技术又一次成为热门榜的话题。有媒体报道称,该系统运行后,路口的画风突变,原本总有一些人凑够一波就结队过马路,根本不顾交通信号灯,现在“红灯停、绿灯行”的记忆重新回来了,大家在路口耐心地等红灯。其实早在去年年底的时候福建福州的路口就有了人脸识别系统。当时福州交警还向社会公布了一份名单,曝光了200名行人和电动车的“闯红灯”交通违法行为,还列出了具体的姓名以及所在单位。
虽然“闯红灯”人脸识别系统被各省市地区广泛借鉴使用而且好评如潮,但是曝光闯红灯者,是依法行政还是涉嫌侵犯隐私?众口不一,引发广泛热议。有人认为曝光闯红灯者的照片和相关信息有侵犯个人隐私的嫌疑,而且曝光于法无据,曝光本身就已经闯了法律的“红灯”,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但有观点认为,执法面前没有绝对的个人隐私,要确保隐私安全,前提是遵守法律法规。
两边观点都有道理,“闯红灯”人脸识别系统的效果显而易见,但任何人都有质疑其合理性合法性的权利,但小编认为,任何新科技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都是对未来生活的探索,任何一次地探索都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且不论争议如何,也不论争论内容的是非对错,不可否认的是人脸识别技术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和安全。人脸识别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不仅更加安全和严谨,远程开户也节省了传统开户时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人脸识别在公安执法领域的应用使得破案、搜集证据的时间大幅减少,提高了办案效率;人脸识别在发放养老金确认生死信息上的应用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以往要么老人本人自己去验证领取,要么采用报纸拍照法验证,办理手续繁琐耗时…诸如此类的应用举不胜举,更别说人脸识别门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了。虽然人脸识别的应用也经历了几番争议,以后可能还有争议,但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在前进,在为我们真正做到智慧生活而前行。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