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在线 www.anfang.cn】名字作为品牌形象的第一标识,它的每一次变化,都会牵动用户的情绪。因改名而引起风波的案例,也是不胜枚举。
所以,2月25日华为安防官微宣布,华为智能安防更名为”华为HoloSens机器视觉”,就成了科技界相当火热的新闻。
2019年8月,华为智能安防在业务战略发布会上推出了名为Huawei HoloSens品牌名,以及新一代全息感知的数据智能产品矩阵,跻身智能安防领航者,这被看做是这位巨头玩家全面进入安防产业的标志。
那么,时隔半年对名字进行更改,华为对安防和机器视觉到底怀抱着怎样的态度?就成了这一番动作的关键点。
而华为对品类的更迭又将会对整个产业界带来哪些影响和变革,也成了新名字即将拉开的序曲。
智能安防的毕业考:被AI改变的”土味行业”
某乎有一句流行语–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厘清定义,是洞察原委的前提。
华为智能安防改名事件,也给了我们一个契机,来重新理解安防、机器视觉技术,以及它们与企业和社会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今天互联网科技企业,和传统安防企业都在倡导的”智能安防”,究竟核心是什么?
2017年,人工智能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科技词汇,其应用热点如机器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等,都开始为产业界所注意。
巧合的是,2016年底,引领安防数字化变革的”平安城市”建设也已经接近尾声,市场上技术和产品的同质化十分严重,价格战开始打响。
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寻找可快速落地的应用场景,同时,安防市场的海康、大华、宇视等品牌也需要借助新技术来实现差异化。
机器视觉与安防行业,就这样在2017年达成了第一次合谋,并很快发展成AI产业化、市场化最为成熟的领域,也让华为、百度等一批科技企业开始”后来居上”。
其中的缘由,也并不难理解:
首先,判断、决策等”智慧能力”成为升级关键点。智能安防对硬件设备的要求,从上个阶段 “看得清 、围得牢 、传得到”,转变为 “能查询 、能分析 、能预测 “。换句话说,就是从硬件布防(主要是摄像头)的数据采集,延展到了更智慧的分析研判和预警。
举个例子,智能安防辅助人员追踪,需要在智能感知的硬件基础上,以人脸识别技术为核心、视频结构化处理为前提、云服务的高通量计算为支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数据的效果。
这时候,完全自主的高性能深度学习算法、是否具备强大的计算平台保障,以及智能软硬件适配的开发能力,就成了安防领域新的竞争力。
另外,智能安防与传统安防系统,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说传统安防是以”物防”,即通过数字化摄像机等的铺设和改造来实现保障,那么人工智能(或者说机器视觉),则是从基础算法模型、基础硬件、细分场景、解决方案等全方位的系统防御。
华为软件定义摄像机HoloSens SDC以专业的AI处理器打造澎湃算力;智能视觉平台HoloSens IVS基于”鲲鹏+N腾”,超强算力、智能开放;而HoloSens Store则是第一个基于智能视觉与感知的智能视频算法商城,贯彻了华为开放生态的理念。华为智能安防以这三驾马车为驱动力,以开放的架构,深度的软硬件解耦,汇聚生态伙伴算法有效支撑多智能应用,打造了一道智慧防线。
这也是为什么传统安防企业能够通过集成SDK、组建专业团队等动作,来尝试切入机器视觉领域。而非传统安防行业企业也能够借助技术完整度,以猝不及防的速度切入安防行业,重新划定市场格局。
至此我们可以明了,正是机器视觉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安防这个”土味行业”。通过智能系统与智能硬件的高度结合,重塑了用户体验,甚至改变了整个产业链。
当”智能安防”的概念深入人心,机器视觉的产业升级重任就算完成了吗?
显然,华为打造的智能安防只是AI在社会中苏醒的第一步。完成了”能力输出”的华为,显然有野心、也应该去往更高远的方向。
机器视觉走入2.0时代:华为的新长征
那么,接下来等待着华为机器视觉的又将是怎样的星辰大海?
恐怕还要从技术本身的应用潜力说起。
之所以安防成为机器视觉的落地首选,与其数字化成熟度、应用场景清晰不无关系,总结一下就是”有的算、有效果”。
伴随着千行万业的数字化迭代,机器视觉有希望被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吗?
华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其实,早在改名”HoloSens机器视觉”之前,2019年10月的安博会上,华为就已经带领该技术从安防领域向更深更广处起航,借助一站式智能视频算法商城–HoloSens Store,输出相关模型,让千行万业都可以借助5G+AI+视觉技术,赶上智能化这趟时代快车。
而从最新的官方信息我们得知,华为HoloSens机器视觉的最新定位,被清晰地描绘成”万物感知入口、行业数字化抓手、智能世界的眼睛”。
至此,华为通过大刀阔斧的”正名”,将机器视觉技术从”安”与”防”的角色中分化出来,正式向着”万物感知核心”进化。
当然,要应对好这一新挑战,华为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
1.做什么?
一言以蔽之,就是补强机器视觉的应用范畴,从早期智能安防的重采集、重感知,开始向更考验智慧能力的领域输送系统级的”大视频应用”。
比如依赖于实时视频感知的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GV(自动引导车),需要视觉系统来行动和交互的机器人,自动完成高精度检测的工业视觉机械臂等等,甚至包括更智能的安防系统平台,都可以借助更强大的机器视觉技术来实现。
2.怎么做?
当机器视觉向更广阔的领域走去,它就不再仅仅依赖视觉能力本身,还需要添加进自然语言处理、边缘算力、其他智能终端传感器等,来共同实现视觉数据的效用最大化,驱动千行万业的数字化转型。
显而易见,这个千亿美元体量的市场,考验的不是企业在一城一池的战斗力,而是在5G、AI、云、机器视觉等综合能力布局,都不允许有短板。
这也就不难理解,今年一月的华为组织架构调整,新增的第四大BG Cloud&AI,为何将工业视觉、自动驾驶等都整合到工业智能体当中。
接下来,华为机器视觉必然能够从华为技术生态内得到更强大的资源支持和滋养。
3.谁来做?
解决了路径问题,接下来就要面对执行层面的主体之争。
我们知道,华为的传统是恪守业务边界,不做应用,不与客户争市场。那么,”万物感知”的愿景应该与谁来共同搭建呢?
加强机器视觉的产业生态打造,实现技术的开放、共赢,让相关从业者从中受益,就成为华为接下来的重要任务。
借助一站式智能视频算法商城HoloSens Store,广泛输出了可运行于华为软件定义摄像机和智能视觉平台的优秀第三方算法,满足金融、能源、教育、园区等诸多行业智能化定制诉求。
比如人脸识别签到在办公场景的应用,自主餐厅的菜品识别、是否合规佩戴口罩或安全帽的安检审查等等,都让机器视觉以实用、便捷的形象,开始深入并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细节。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些传统安防巨头也开始启动向”基于视频监控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过渡。这或许也侧面说明了,华为更名背后的场景升级,不仅是华为和人工智能自身的技术溢出需求,也是安防行业技术承载饱和所必然会出现的选择。
刚刚出发的华为机器视觉,走向何处?
三月伊始,华为机器视觉也将走进另一个战场。
它会以何种面貌改变我们的生活,交付怎样的价值,或许才是每一个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所关心的。
按照技术和产业发展路径来进行推演,我们认为应该会有三个领域发生重大的变化:
第一,做深做透安防。
正如前文所说,安防是机器视觉技术应用最为成熟、完善的领域,本质上也是华为机器视觉业务的压舱石。所以改名并不意味着与”安防”的诀别,而是升级。
尤其是目前,智能安防刚刚完成了市场需求的重新定义,伴随着数据分析决策与前端感知技术的持续深化,提升端侧智能,未来还会释放更多、更丰富的新应用,这也是华为”云边端”战略的重点。
有数据显示,到2022年,智能安防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0-50%左右。比如许多原本不被重视的地点的区域,比如社区、银行、酒吧等都会被增补设施,而人脸识别等算法的加强,也会给门禁业、金融、公共安全等带来改变。
第二,整体智能水平提升。
除了场景的扩展,我们发现更令人心动的是技术本身迭代后的变化。
以安防为例,此前是解决一点、一处的需求,所以前端硬件-网络传输-后端浅AI的模式就能够基本满足。但伴随着华为将更高性能的机器视觉算法,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协同等技术引入之后,一个智能视觉系统就更能够解决长期性的问题,比如对一个社区的整体防控进行实时监控、主动预警、查漏补缺,未来甚至有可能发展到整个城市。
第三,触发AI新的可能。
智能安防、智慧城市等发展如火如荼,但这其实只是AI时代的序曲,有大量的机器学习能力还有待于被各行各业所理解和接受。
视觉作为信息获取最直接、也是最高效的门槛,在产业智能化进程中的应用自然也充满了想象空间。
结合了AI算法、芯片及大数据应用的”大视频应用”,能够主动理解万物,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惊喜,这恐怕才是华为机器视觉想探索的未来面貌。
已经完成第一阶段探索的华为,接下来将横渡风雨前往大洋彼岸,追寻机器视觉的新大陆。
此时,我突然想起了《海贼王》中的一句话–我不会去统治这片大海,在这片大海上,最自由的人就是海贼王!
手握着技术之桨、不断出发探险的华为,才有资格成为这片产业大海中最自由的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