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1.1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利用人体特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定一种身份验证方法。与传统的基于所知事物和持有物的身份认证方法相比,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强度高,使用方便,不易遗忘、伪造和易于与计算机系统相结合的优点。目前已经提出的生物识别方法如:指纹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面部特征识别、手掌几何特征识别、静脉识别和步态识别等,这些验证方法正逐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保护公众利益和安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目前,指纹、面部特征和手掌识别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虹膜、步态识别等生物验证技术由于在简便性和集成性方面的问题难以普及,总的来说,各种验证方法在检验效率、准确性、易用性和集成性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别[2]。虽然很多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安全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使得它们成为生物识别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生物特征提取技术、生物特征检索和匹配算法、活体检验技术和生物识别系统的评价技术等几个方面。
1.2生物识别系统
与传统基于口令、ID卡、USBKey的身份验证方法不同,生物特征一般都含有丰富的生物数据信息,使用时需要专门的生物特征采集设备、计算机和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与存储。因此,生物识别系统的硬件设备包括:生物特征采集设备、计算机和数据库系统,对面向公众使用的系统来说还需要专门的服务器来进行特征信息存储和检索匹配以提高效率。从工作流程上:生物识别包括特征采集和认证两种模式,但不论哪种模式,其工作过程都包括:生物特征数据采集、细节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几个阶段。
2、生物识别技术在社会保障工作中的应用
社会保障机制的实施对平衡贫富差距,缓冲社会矛盾,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需求,给予全体公民以安全感,促进社会未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十六大中明确制定了把“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目标之一。但是随着近几年来社会保险事业的深入发展和涉及人员范围不断扩大,代领、冒领、偷漏缴费、重复参保等情况屡有出现,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如养老保险、军人遗属涉及的参保人员都有年龄较大,行动不便,且有可能在异地居住的特点,在社保资金发放工作中对这部分人的身份和生存状态验证就成为工作难点:参保人本身行动不便,而由社保机构逐一核实则会导致巨大的工作压力;此外,由于难以对参保人和保险领取人的身份进行有效的认证,也使得失业保险、工伤、医疗保险中普遍存在着保险金代领、冒领的情况。
与一般的生物认证系统需求不同,社保工作中存在着用户数量大、精度要求高和必须进行生存性验证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全国各地推出了回单位、寄指纹、拍照片和视频聊天等多种形式的身份验证制度安排,但冒领社会保险金的手法却越来越多,越来越隐蔽。因此,对参保人员身份和生存状态进行鉴别,确保参保人和领取人身份一致已成为社会保险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研究在社会保险工作中引进生物识别技术,以保障社会保险资金的安全性。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