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人机的产业化发展火花四溅、势不可挡。布局企业从国外亚马逊、谷歌、宝马、Uber等到国内大疆、极飞、亿航及京东;市场细分从军用到消费级与工业级;领域应用从航拍摄影、快递送货、休闲娱乐、灭火巡检到农业植保、国土测绘、交通管理和搜索救援,其对于人们生产生活的价值影响正变得愈发重要。
我国民用无人机发展不断加快
2015年,伴随着领域和规模拓展的不断加速,我国正式进入到无人机发展的“元年”。自此开始,无人机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其发展轨迹便呈现出直线上升之势。目前,不管是在无人机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企业布局还是在市场规模、领域应用和产业细分方面,我国发展均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其中在技术研发和企业布局上,据相关企业信息网站显示,我国无人机产业链上的企业已经达到4000多家,5年内入局和兴起的企业占据绝大比重,此外以南航、西工大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的其它主体,也为无人机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他们通过硬核研发催生创新技术,眼下已经推出了超过1000多种成熟产品,核心技术和专利也有所领先。
其次在市场规模和产业细分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对市场需求的掌握与满足,我国逐渐形成了消费级和工业级两大细分市场,它们共同组成了民用无人机的商业化发展。而据相关数据统计,当前我国民用无人机总体市场规模已经接近30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近500亿元,未来容量十分可观。
此外,在领域应用方面,伴随着产品种类的多样化,我国无人机的应用也日趋多元化。截至目前,国内排名前五的应用领域分别为农业植保、测绘、空中巡检、警用和物流运输,它们涉及了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产业的方方面面。而除了以上五类“主流应用”,其他无人机应用较多的领域也还包括城市管理、消防灭火、灾后救援、海事巡查等众多领域。
总结来看,当前我国民用无人机的发展就如同业内某些专家所说的一样,基本可以概括为“三多两快”,即研制单位多、经费投入多、成熟产品多,以及技术创新和市场跟踪快、总体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上升快,发展呈现高速且平稳的状态。
消费级市场正面临挑战和剧变
不过,虽然民用无人机的整体发展向好,未来前景令人期待,但作为其中重要细分的消费级无人机却不容乐观、引人担忧。因为就在两年前,无人机的消费级市场还属于新兴蓝海,产业发展占据绝对比重的市场份额,可自去年以来,这一市场却呈现出疲软之势,逐年递减的年增长率让产业发展面临着蓝海变红海的巨大危机。
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约为40亿美元,其中消费级无人机约为29亿美元。虽然占比超过了一半,暂时还有统治优势,但随着工业级无人机市场的飞速崛起,我们明显看到工业级市场增速已经超过了消费级市场增速,消费级无人机发展路上的迷雾正越来越重。
如果简单分析一下,我们可以发展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降温的原因主要与商业竞争、门槛过低、行业空间太窄、消费需求不高等因素有关。
首先消费级市场的进入门槛很低,娱乐性质的定位让不少企业蜂涌而至,这让行业快速转向激烈竞争的红海阶段。其次,消费级市场的市场空间和消费需求也不大,不管是航拍还是遥控玩具,真正会购买的人相比工业级要少很多。此外,随着消费级无人机产品的不断增多,其给人的新鲜感也在逐渐消退。
未来产业复苏需依赖两大技术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拯救”无人机的消费级市场发展吗?按照业内人士给出的建议,消费级无人机的未来发展之路只有三条:其一是进一步细分市场;其二是功能智能化升级;其三是转向工业级。
我们抛开最后一点不谈,第一点和第二点的实现都需要智能技术来作为基础支撑,而目前,无人机可依赖的智能技术主要有两种:人工智能技术和5G技术。也就是说,未来这两大技术或成为消费级无人机重唤新生的关键因素。
何出此言呢?因为加载了人工智能技术和5G技术之后,一方面无人机的控制、通信传播等基础问题将得到更好的完善和解决,让无人机应用更加稳定、安全和有所保障;另一方面,两大技术的加持也能让无人机从简单的“空中观察工具”的角色,升级为搜集、传递、分析和处理一体化的全能平台,这大大拓展了其传统的应用功能。
简而言之,人工智能与5G的加持,将让消费级无人机通过控制和软件功能方面的提升,增强应用的价值和吸引力,从而重新获得更多的增量用户。通过这种方式,未来消费级无人机有望爆发出“第二春”。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