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在智能光电成像器件领域取得突破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记者赵旭)不同物质的反射光或透射光波长不同、光谱各异,但人眼仅可接收有限特定波长的光,因此无法超脱红绿蓝“三原色”的“调色盘”。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自主研制出百通道百万像素的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可高效率、智能化探测“三原色”之外的更多“原色”。相关成果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我国科研团队在智能光电成像器件领域取得突破

  图为北理工科研团队研发的新型高光谱智能成像器件。新华社记者 赵旭 摄

  探测物质的“原色”有何价值?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边丽蘅说,“原色”搭载着物质的本征属性信息。例如,在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纯净水和矿物水,仅通过肉眼通常无法辨别,而借助两者透射光的光谱差异,也就是“原色”差异,即可加以区分。由于可以探测更精细分辨率、更广范围波长,高光谱成像技术正是检测“原色”的“火眼金睛”,其利用物质“各放异彩”的特性,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

  高光谱成像产生的数据规模庞大,长期以来,该技术大多依赖光栅、棱镜等分立元器件组成的复杂光学系统工作,这种系统体积大、难集成,且分辨率和光能利用率不高。据介绍,科研团队创新性提出光子复用原理,建立了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通过材料、电子、光学、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最终研制出重量仅数十克、光谱通道超百个、像素达百万级的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将光能利用率由典型的不足25.0%跨越提升至74.8%,提升了高光谱成像的灵敏度和准确率。

  

我国科研团队在智能光电成像器件领域取得突破

  图为北理工科研团队研发的新型高光谱智能成像器件。新华社记者 赵旭 摄

  “大到遥感卫星探测装备,小到手机摄像头,都能基于这个原理开发新应用。用相应摄像头对准某个目标,就会收到目标反射出的光谱,智能系统自动比对数据库里的光谱信息,便可以标注出目标物质成分。它具有通用检测能力,一款设备既能检测水环境中是否有重金属、食品是否变质,也能检测人体血氧血糖指标是否正常等等,降低检测成本、提升检测效能。”边丽蘅说。

  张军表示,该研究开辟了片上光学研究新领域,为未来智能光电子器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有望推动卫星遥感、深空探测、环境监测、智慧医疗、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防小防

相关推荐

  • 做学生的卫星管家――智慧教育帮你完成

    告别传统的教育装备发展模式,经过网络化、数字化、集成化三个发展阶段,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智能化、信息化的教育装备时代已经来临,教育信息化也正迎来以“智慧化”为引领的新阶段。

    2024年4月25日
  • 物联网安防系统(物联网智能安防系统解决方案)

      物联网安防系统:智能化守护未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联网安防系统正逐渐成为保障社会安全的重要力量。通过将物联网技术与安防手段相结合,这一系统能够实现全方位、智能化的安全…

    2024年11月18日
  • 推动人工智能安全高效发展

    自动驾驶的汽车安全穿行在城市的车流中,人工智能(AI)生成的文章与图片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现,工厂里搭载着智能系统的流水线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运转……人工智能正在成为重塑生产生活、引领时代变革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一系列安全风险与挑战随之产生。如何让人工智能在安全、稳定、高效的轨道上良性发展,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2024年6月23日
  •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人工智能制造业技术与创新应用产业联盟启动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人工智能制造业技术与创新应用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信软司谢少锋司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子)芮晓武董事长、张冬辰总经理,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王旭东会长、曲维枝常务副会长、高素梅执行秘书长等领导出席并讲话。联盟的成立,主要是配合国家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稳步发展,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合作,进一步服务企业,支撑政府决策,助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2024年4月17日 知识
  • 贝尔信“井下隔爆型视觉监控专用传感器”

    深圳贝尔信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某资深科研公司合作,应用ioimage公司产品共同研发出“井下隔爆型视觉监控专用传感器”,用于斜井运输过程中特定区域人员非法侵入检测。

    2024年4月21日
  • “人包对应”智能安检系统在重庆江北机场投用

    在此之前,重庆机场行李人包绑定只针对交运行李,随身行李未与旅客信息绑定。在进行旅客随身行李反查时,通过行李安检时段进行筛选,耗时且准确率较低。随身行李人包对应系统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不改变现有安检通道布局和安检流程的前提下,旅客只需扫描登机牌获取行李框,就可实现旅客信息、随身行李图片信息及行李安检时间的自动绑定,达到随身行李安检过程定位、追踪、匹配的目的,便于安检人员实现快速倒查。

    2024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