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大数据产业软肋在哪里

贵阳的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并培育出了一批新生的大数据企业,但在初创大数据企业数量上仍旧处于劣势,从2013年至2018年11月,贵阳本地新增的大数据初创企业仅有15家,不足北京的0.9%。(见图四)并且在整个产业链中,贵阳的大数据发展依然处于较为低端的水平。

贵阳大数据产业软肋在哪里

发展大数据,不仅仅靠硬件。建立一堆数据中心和机房,只是停留在大数据发展的产业链底端,在技术创新上仍处于弱势。


在这个盛产网红的时代,城市也能因为某种特质轻易走红。而作为“大数据网红”城市的贵阳,这几年被提及的频率可谓非常高。在全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图谱中,贵阳或者说贵州到底在什么段位?

贵阳大数据产业软肋在哪里

进击的贵阳:天时地利人和


贵阳发展大数据可谓占尽先机。


首先在于抓住了天时。2013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布局大数据产业,中国也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并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大数据提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底,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相继落户贵安新区。同年,贵阳市人民政府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贵阳顺利牵手中关村,适时发展大数据产业。


俗语说“朽木不可雕也”,贵阳发展大数据绝非朽木,而是可造之才,自身就拥有地利。贵阳的温度适中,空气适宜,平均气温在14℃-18℃,有利于大型机房散热节约能耗,空气质量也较好,有利于服务器健康运转;贵阳的地质结构不易发生自然灾害,建立数据中心足够安全。


2017年5月初,贵阳市领导在一场访谈中提到了贵州发展大数据的优势:“贵州虽然比较穷,但是老天爷对人还是公平的,给我们贵州底下存了200亿吨煤。我们会就地发电,电价比别的地方便宜,而且来得稳定。”作为“西电东送”的主战场,贵阳的电价深得企业之心,便宜且电力富余量大,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电力成本。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产业政策若要取得成功,需要同时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有效市场”,二是“有为政府”。人和在于贵州的大数据发展从一开始政府就给予了足够高的重视度,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支持绝对给力。贵阳市亦多次出台大数据相关政策,加速大数据产业落地。不管是与北上广深相比,还是在全国来看,贵阳出台政策都能称得上频次最高,数量最多,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强,为大数据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


贵阳的阿喀琉斯之踵


有了上述的天时地利人和,贵阳的大数据发展一路水涨船高。贵阳率先启动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国家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实验区;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的统一云平台;率先开展大数据地方立法,颁布实施《贵州省大数据应用促进条例》;率先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率先举办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和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等。


这些第一让贵阳赢在了大数据发展的起跑线上。但发展大数据不是一夕之力,而是久久之功。


贵阳虽然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但人才可谓是贵阳的阿喀琉斯之踵。


从人才供给上来讲,贵阳本地高校人才较为匮乏,本地高校数量少,并且缺乏名校。贵州大学是贵州高校的NO.1,但放到全国只能排名100开外。


本地缺乏原生人才,只能依靠外部供给。作为互联网产业一个新的增长极,大数据相关岗位需求日渐增多。有了充足的工作岗位人才自然到来。但贵阳地处西南,经济欠发达,吸引外部人才可谓困难重重。以11月份招聘数据为例,贵阳需求的大数据相关岗位(包含实习)共198个,且薪资水平大多集中在三千至五千,而北京上海相应的岗位需求量高达数千个,平均薪资水平也会高出一大截(见图一)。


建一堆机房就是发展大数据?


贵州将大数据产业作为自身名片对外展示的同时,获得了赞许,也引来了质疑。要知道发展大数据,不仅仅靠硬件,建立了一堆数据中心和机房,只是停留在大数据发展的产业链底端,在技术创新上仍旧处于弱势。


从2017、2018两年的大数据专利情况来看,全国共有5857件专利申请,包括发明申请专利和授权发明专利,其中北京地区以747件居于榜首,占全国总量的12%。而贵阳与北上广深的差距可谓非常明显,贵阳的专利申请仅有27件。作为公认的大数据之都,交出这样的专利榜单,不由让人唏嘘(见图二)。


2013年底,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相继落户贵安新区,2017年8月,华为在贵阳启动了数据中心的项目,2018数博会开幕前日,苹果亚洲最大数据中心在贵安开建,2017年6月,腾讯在贵安新区的绿色数据中心开工建设。大企业更倾向于在贵阳建数据中心,但具体到大数据应用到各种商业场景中,却缺乏后续的解决方案。目前的贵阳,机房经济仍是其大数据产业的支柱。


而根据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研究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数据蓝皮书: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1》,贵阳的大数据发展目前偏向于政用,商用和民用发展则相对缓慢,有待提升(见图三)。


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贵阳的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并培育出了一批新生的大数据企业,但在初创大数据企业数量上仍旧处于劣势,从2013年至2018年11月,贵阳本地新增的大数据初创企业仅有15家,不足北京的0.9%。(见图四)并且在整个产业链中,贵阳的大数据发展依然处于较为低端的水平。


未来,贵阳的大数据发展能否更上一层楼,不止步于机房经济至关重要。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通信企业进军安防 给行业带来了什么

    近年来,中国安防监控市场迅猛发展,吸引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通信企业的大举进入。依靠“全球眼”和“宽视界”等产品,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企业把运营商的增值服务与安防行业融合,通过其运营平台,为用户提供网络视频传输和监控服务。

    2024年11月8日
  • 通信业2018工作会释放多重信号 5G建网改革成聚焦点

    日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到,2018年,将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研究进一步放开电信竞争性业务,实现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正式商用。做好电信、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2023年4月10日
  • 工信部加快推进5G发展 5G应用场景逐渐落地

    业界普遍认为,超高清视频将是5G落地后率先引爆变革的行业,也是和个人消费者文化娱乐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5G具有的超大带宽和低时延可以解决超高清视频痛点。

    2024年4月12日
  • 5G商用:三大运营商 谁“砸”的钱多?

    钱包鼓不鼓只是基础,还得看花钱的想法。先来看看三大运营商去年的资本开支。根据财报,中国移动的资本开支从2017年的1775亿元下降到2018年的1671亿元;中国电信2018年资本开支为749亿元,同比下降15.5%;中国联通2018资本开支为449亿元,而其2017年的资本开支为421.3亿元。

    2023年4月8日
  • 联通与阿里云实现全球级物联网平台对接 将联合发布智能单品

    自去年以来,中国联通借助混改合作启动全面合作。如今,双方完成联通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与阿里云IoT智能生活开放平台打通,携手推出新型智能连接能力,广泛的网络服务,安全的平台能力,为物联网消费领域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智能连接服务。此服务将实现极致性能,极简开发、云端一体、丰富组件、安全防护等关键特性,快速实现消费类设备的智能化,缩短研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

    2024年1月30日
  • AI成运营商数字化转型出口: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各大运营商都希望能在每个业务中通过AI+方式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但AI技术同5G技术一样才刚登上历史舞台,都处于“婴儿期”,在成就运营商数字化转型之前,AI能做的有什么?还有哪些进步空间?

    2024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