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六点解读

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纲要最大解释力应该来自与此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有关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最能体会自己之前的改革创新呼声在这一文本中获得了多大程度的回应,除了意料之内的战略红利,还将得到多少意料之外的福利。

【安防在线 www.anfang.cn】外界对这个规划纲要的出台期待已久,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所涉及的问题,包括难点、痛点、机遇和前景等,在此之前都多多少少进行过相关讨论,而且,对一些关键性问题不但已经提出来,甚至不同机构、不同专家和不同利益主体都已经给出了各自的改革期待。

所以说,和之前的很多国家专项的发展规划纲要一样,大家的期待并不在于规划纲中会提出什么全新的问题和领域,更多关注的是,对于一些已经有普遍认知的问题,作为权威的国家战略文本能够给出怎样的改革创新的尺度表达,也就是说,在一些已经明了的改革议题上,能够做出怎样的明确结论和决策。

如果理解了这一逻辑,我们应该相信的一点是,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纲要最大解释力应该来自与此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有关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最能体会自己之前的改革创新呼声在这一文本中获得了多大程度的回应,除了意料之内的战略红利,还将得到多少意料之外的福利。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六点解读

尽管如此,作为一家新型社会智库,我们还是立足于我们的立场和观察,尝试对该规划纲要做出如下六点解读和研判:

其一,建议首先具体看一下里面直接出现企业、项目和机构名称(包括一些新设机构和基金)的部分,那些将是可以直接进行价值变现和评估的内容。

比如,“推进广州、珠海等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建成煤炭接收与中转储备梯级系统”;“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将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支持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纺织及成衣、资讯及通信技术、汽车零部件、纳米及先进材料等五大研发中心以及香港科学园、香港数码港建设。支持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推进香港、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等等。

总体来看,这样的表述和牵涉到具体项目、平台、机构等安排的地方还是很多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虽然是发展规划纲要,但其实是一个很实的规划,在规划制定过程当中,相应的调研和意见征询应该是做的比较具体的。这带来的另一个值得期待的结果是,该规划的可执行性是比较强的。

其二,与该规划的可执行性比较强直接相关的是,在我们看来,对该规划的中长期战略价值寄予厚望的同时,更应该对该规划的三到五年内的务实突破投以更大的热情。

这一方面与该规划的周期明确为“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有关,另外,还与我们对当下中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认知有关――粤港澳地区,无论是从人口规模、经济体量、产业基础等方面看,还是从创新要素集聚、开放程度和开放质量等方面看,都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在全国大部分省域经济面临经济失速甚至是负增长的局面下,以广东为基础的粤港澳地区的经济不能失速,更不能出现明显下滑,这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压力甚至大于远期打击。

所以,三到五年之内,广东经济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必须以保证该地区短期经济增长继续较快增长为前提,至少不能失速为前提,所以,如果你和你的机构希望在这样的一个规划中寻求发展机遇和战略红利的化,行动要趁早,行动要精准。当然,一旦你真的要入局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很多机构的很多布局在此规划发布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比如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之前就已经进入这一市场。还有广东长隆的文旅产业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布局。

不过,如果你要相信粤港澳大湾区的中长期战略前景的话,现在入局依然不远。所以,这就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从中长期维度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发展规划。

其三,除了技术层面的解读和价值发现之外,对这样一个国家发展规划纲要,我们当然需要尽可能的领会其中的战略导向和内涵。

一方面,就像规划纲要里提出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不仅是粤港澳地区实现区域转型的目标和路径,而且,也是中国推动实现新一轮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与此前已经推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自贸区等战略布局直接相关,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在此规划中,对包括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在内的区域的关键城市的战略定位、发展路径、转型逻辑、项目载体等都做出了很明确的定位和描述,这样以来,不仅对区域内的城市竞合关系给出鼓励性导向,更重要的是,对之前一些不理性的竞争给出了约束性导向,而且,这种约束性导向在各个城市新一轮的发展战略定位将成为常态,这一点,需要这些城市的决策者做出准确的理解,并尽快适应。

其四,切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要素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不仅是这次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核心逻辑,而且,也是最大亮点。

在我们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的硬件投入建设和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不能说已经尽善尽美,但相对于这一地区体制机制和要素市场化流动的适配性而言已经领先了,也就是说,制约这一地区走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更多表现为,也更直接的表现为体制机制的障碍和要素市场化流动的壁垒。当然,考虑这一地区的特殊性,体制机制的改革如果仅仅由所涉及的几个区域和城市主体来推进,是不可能的。

就像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张晓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的,粤港澳三地在经济制度、法律体系、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等方面,在经济自由度、市场开放度、营商便利度及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也都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其他湾区所没有的制度和体制机制难题。

为此,这次规划纲要中所涉及到一系列层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决定,对粤港澳所涉地区的地方决策者来讲,都是难得的发展红利,等于说是一次性一揽子解决了一系列之前一直不敢碰不能碰也碰不动的难点和痛点。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人对该规划纲要提出一系列怀疑的背景下,我们依然比较乐意看到其中的战略红利的原因所在。如果说之前很多地区的发展规划纲存在因为过于宏观和原则而使得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的话,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纲要哪怕宏观一些原则一些,其战略价值都是值得期待的。

其五,该规划纲要对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四大中心城市做出的明确定位值得玩味,其中的措辞拿捏和背后的利益平衡和良苦用心,恐怕只有规划纲要的起草者能够完全了解和体会。

在此之前,针对四市的竞合关系一直是全球城市发展和经济地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广州和深圳的双城记,已经上演的多年,其间是是非非到网上随便一搜就很多,不再赘述。此外,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以及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再加上国家层面推出的一系列区域转型战略规划,向西开放、均衡布局、战略北上等趋势非常明显,在此背景下,香港将向何处去?香港正在被边缘吗?香港会被上海取代吗?等等,这些问题的讨论经常成为媒体和评论家的主题。那么,这次的规划纲要的明确定位,至少从国家的权威文本上做出一次集中呈现和并列呈现,争论应该可以暂时平息了吧。

不仅如此,在我们看来,更应该进一步关注的是,在本次的规划文本中,针对几个城市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定位和战略导向,至少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此明确,比如,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些提法都是很值得具体思考和研究的。

其六,关于智慧城市群的建设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对此问题,我们在之前针对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解读中已经提出过,在我们看来,雄安新区的规划纲要中第一次将数字城市或者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实体城市的建设提升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导向应该会城市雄安新区之后所有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规划的标准模式,具有充分的导向性和引领性。

不过,就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而言,雄安新区的可借鉴性可能需要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后才能看到效果,这一方面与雄安新区基本上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高起点推进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布局的起点也很高,所面临的存量的负担相对较少,另一方面,雄安新区作为一个新区新城的建设样本,与周边城市的智慧化的互联互通不是最重要的智慧城市建设考量。

那么,这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提出的智慧城市群的建设问题,不但要在存量的城市问题基础上展开,而且,不只是考虑单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问题,而是要从城市群的层面来统筹考虑,这显然是一个新的城市命题,无论从技术上、设备上还是从将来的运营管理上,都需要更大更复杂的创新性――概念的提出是容易的,但真正的落实将是非常困难的。

当然,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路径描述,比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和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粤港澳智慧城市合作,探索建立统一标准,开放数据端口,建设互通的公共应用平台,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感知网络以及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区。推进电子签名证书互认工作,推广电子签名互认证书在公共服务、金融、商贸等领域应用。共同推动大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增强通信企业服务能力,多措并举实现通信资费合理下降,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并积极开展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对此,我们可以保持关注。

另外就是,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建设智慧小镇――“建设智慧小镇,开展智能技术应用试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而且,这是在建设特色城镇一节中提出的,显然是一个单列的产品或平台体系,会有实际的物理空间做支撑,那么这个小镇坐落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模式建设运营,我们觉得也值得关注。

纲举目张,静待花开。虽然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面对新的国家战略的出台,习惯于在预期之内评价这些规划纲要给我们描绘的蓝图,但是,在我们看来,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还是应该相信战略规划的价值,哪怕是从纯粹的商业角度来看,与国家战略的精准的、高质量的互动,都是必须的。尤其是关于粤港澳这一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的战略文本,无论你是否要在那里展开自己的布局,这一规划纲要都将与你直接相关,所以,作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你都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关心中国,2019年,洞察现实,赢得未来。祝你好运!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建智慧城市不是对城市打“新技术吗啡”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对城市局部打一针“新技术吗啡”,也不是对城市进行的大规模新技术应用试验,而应该是围绕提升城市系统服务和人的宜居性而进行的城市改进。

    2023年8月20日
  • 《全球智慧之都报告(2020)》最新发布

    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日前联合举办的“可持续智慧城市论坛”上,《全球智慧之都报告(2020)》和《世界公共部门报告(2019)》中文版两份报告正式发布。

    2024年1月28日
  • “智慧城市”优秀解决方案获奖企业 传统安防企业是主力军

    从获奖企业分析,此次活动集中了行业的优秀传统安防制造企业企业,包括海康威视、浙江大华、宇视科技、天地伟业、苏州科达、中星技术、同方威视、蓝色星际、熵基科技、达实物联、安居宝、林立等行业领军企业;另外还包括高新兴、佳都科技、富盛科技、金鹏电子、易华录、南瑞继远、北京声讯、浩云科技、天跃等优秀集成商。

    2024年1月12日
  • 构建新型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AIIA智慧城市产业委在杭成立

    11月10日上午,在中国城市学年会・2019开幕式上,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发起组建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新型智慧城市产业委员会”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2024年1月20日
  • 2016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开幕 智慧安防成亮点

    在智慧安防领域,华为携ICT亮相展会,布局智慧城市生态圈,现场观众可以充分感受华为在平安城市、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业务。中安消作为安防行业知名企业展示了其最新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包含城市公共安全、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融合四大领域,着眼于政府最亟待解决、民众最关切的一系列问题。清华同方在智博会现场展示了其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与安检技术产品进行深度结合,推出了融合智能云查验、大数据自动采集分析、客户远程操控等功能的智能安检解决方案。

    2024年1月30日 资讯
  • 《2020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2020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从“新基建”视角展开,概括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整体现状和技术框架,对新基建与智慧城市的关系进行拆分解读,研究了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优秀实践案例,最后根据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指出当前发展要素和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

    2024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