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国内智能家居概念主要集中在以建筑节能、场景控制、社区安防自动化等应用领域,参与厂商以安防厂商居多,早期海外技术引入者如霍尼韦尔、ABB等,深圳红树湾是典型的样板案例。这个阶段的显着特点是:市场集中在高端住宅、项目以系统集成为主,并形成比较稳固的参与者和经营模式。
然而,随着无线通信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大规模普及将人类社会从传统点对点交流时代整体迁移至移动网状交互时代。所有人不管愿意与否,都已经站在了互通互联的时代前沿,这种联系不但在人与人之间发生,也开始蔓延到人与物、物与物,并深刻地改变了智能家居行业的内涵和范畴,涌现出一波波新兴势力。
新兴势力一:单品厂商赚足眼球,急需创新突破业热市冷局面
2014年,做硬件的队伍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做“爆品”,似乎是从淘宝爆款的语义中演变而来。众所周知,淘宝爆款的打造需要高性价比产品加上大规模快速营销推广,因此抓住细分用户需求快速打造单品并迅速推向市场成为2014的主旋律,路由器、开关、插座、灯泡、空气净化器一波一波前仆后继的冲击着消费者的眼球。分析这些爆品的成名之路,则大都离不开众筹、行业(大众)媒体宣传、展会宣讲、社交圈引爆等手段,营销力量在打造爆品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引爆行业关注度成为新晋力量的同时,这些爆品大都并没有获得与名声相符的出货量成长。以2014年非常火爆的智能插座为例,OFweek行业研究中心分析师通过企业走访和市场调研发现,年出货量超过10万的企业已经算是这一行的佼佼者,而依靠如此少数量的产品想实现盈利或者数据服务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归纳起来,这种业热市冷的局面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从产品方面来说,大部分智能单品属于新品类,有着新产品推广的固有规律,需要教育市场。此外,产品所解决的需求往往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而价格却又贵上不少。
2.从参与厂商来说,大部分属于中小厂商,它们反应速度快,但产品整体规划和渠道把控能力较弱,因此依靠单品营销突破获得前期关注后往往后继乏力,更有很多2B的厂商转型进入2C市场,本身在2C的人才储备和经验上都非常欠缺,因此这些试水的产品只能局限在发烧友的圈子里自我消化。
3.从营销渠道上来说,因为市场上以中小厂商和单品为主,所以它们往往将线上渠道作为主要渠道,但线上渠道的资金需求和掌控能力并不比线下低,而且对新品类来说用户如果难以将体验和老产品比较,也就无法形成旧有体验的迁移,推广难度是非常大的。
如何突破业热市冷的困局,关键是创新。只有针对产品、厂商和渠道三者进行创新,这股新兴势力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真正成为智能家居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目前来看,一类厂商专注在控制类产品上大做文章,思路和路由器插座开关一脉相承,比如欧瑞博正在布局做遥控器、安全控制阀门等等,利用新的单爆品来丰富自己的产品线,最终形成家居产品的网状包围,曲线形成平台厂商。此类厂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本身快速的产品开发能力和投资者雄厚资金的支持互相配合。
另外,原有传统企业一旦决定跨界转型,他们的出货量和渠道优势将给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传说中准备做智能插座的公牛,比如说原来传统智能家居集成商新和创陆续推出新品。
不过提到控制类产品,2015年的家用机器人很有可能成为家居中控器的一个新品类,科沃斯已经推出集看门狗、清洁、空气净化、看护控制于一身的机器人管家,一旦成本下降有可能会给行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变化。
另一类厂商则在健康需求上做文章,切实击中用户痛点,比如最近火爆了的智能马桶盖。此外,在壹城的展馆我们看到米乔智慧办公展区整体主**体力学健康家居,虽然只是简单的智能化,但很容易就唤起消费欲望,预计2015年健康类有情调的简单智能产品反而更加容易进入消费流通渠道。而壹城的体验馆模式一旦按预期完成100家的落地,将成为智能家居新型渠道打造的一次成功创新。
新兴势力二:互联互通需求带来高速增长,通信模块厂商的发展良机
研究机构Gartner认为,随着IoT产业的发展,半导体产业特别是无线连接产业将迎来连续多年的高速成长期,年均增速维持在25%以上。
我们判断,在中国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和设备联网成为刚需的大环境下,相关无线通信半导体厂商会获得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和较高的曝光率,有助于企业开发客户获取成长力量。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通过企业调研了解到,目前随着智能家居行业的迅速发展,不少企业在进行芯片方面的布局,比如东软载波收购上海海尔,但从整体上看,智能家居产品的出货量较少制约了上游厂商的投入力道。究其原因:一是新兴厂商出货量本来就不大,前文已经做过相关分析,这种情况会随着创新的发展而改善;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厂商还没有跟进新品类,一方面是转型的客观困难,另一方面也是协议的不统一和应用场景的不确定导致有量的传统厂商普遍存在观望心理。
如何突破上量的困局,目前来看厂商有两招:第一招是自己做出样板产品,用示范效应带动客户一起上量,比如上海顺舟原本是提供无线模块,但为客户做了大量的终端解决方案,甚至开始做整套系统方案;第二招是做生态整合,比如银河风云希望通过向产业链上游的整合提供超低价的wifi模块,通过模块的上量让其后台有足够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产生延伸服务。而另一家国内的wifi芯片设计公司南方硅谷则通过和云平台更紧密的合作以找到更多的价值诉求点,可以将业务从传统产品迁移至智能家居领域各个细分市场。
新兴势力三:云平台大行其道,建立安全和互信机制突破云里雾里
云平台的概念说了很多年,真正论起来QQ和微信都是普罗大众用了多年的云平台。但是,物联网概念的落地,让大量的企业一夜间具有了在其终端产品上使用云平台的需求,这种需求碰到这些企业本身在云平台搭建上的不擅长就催生出了诸如AYLA和机智云之类的中间云技术服务商大行其道。
以AYLA的云平台为例,其架构团队具有亚马逊背景,因此一开始就面向的是品牌企业客户。除了基本的设备通信和控制功能外,企业级的安全性和后续的大数据智能开发是他的亮点。
云平台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因为原来传统企业独自开发有短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投资人看到了云平台未来的价值空间。当然,这种价值必须建立在足够的设备接入数上,因此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快速建立起大规模的用户群是各云平台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而企业级用户,尤其是中国的企业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相对不太健全的环境下,或多或少都希望将自己的产品运行在自己可控的地方,因此天然对第三方云平台有防范意识,需求与防范的相互矛盾导致云平台用户的快速上量遇阻。
据我观察,除了腾讯、阿里和京东这种大云天然具有生态优势属于顶层建筑之外,其余的中间云都在努力寻求破局的路上。这其中又形成了三大玩法:一种是土豪派玩法,比如用免费来吸引客户,比如在地铁上砸广告;一种是软硬结合玩法,自己本身可以做出过硬的产品,甚至已经有一定的出货量,那么就以此为基础再招徕一些合作伙伴围绕建立生态;最后就是技术流玩法,利用技术优势帮客户节约研发成本,甚至做到芯片中去。
这几种玩法各有各的优势,比如土豪玩法可以快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提升自己在发烧友或者智能单品中的采用率,软硬结合走得可能更加稳健,而技术流在高端市场上会有独特优势。但是安全互信的问题作为一个市场整体难题还没有谁能够提出一个有效的机制进行保障,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客户保障机制也许会是云平台迅速上量的制度推动力量,这其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如何平衡数据分析和客户的隐秘性;如何保障所有客户的公平和独立;如何建立长期服务的保证;建立流畅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降低客户沉没成本。如果能清晰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用户也会少一些云里雾里。
智能家居已经不是以前的模样,无数人却还在回忆它原来的容颜。当摩尔定律的电子和快速迭代的互联网相互结合后,变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未来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的新兴势力进入这一块充满着机遇和陷阱的市场,机遇来之不易,陷阱避之有道,相互学习抱团取暖且行且珍惜。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