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物联网的核心理念通用于各个行业,未来实现这个理念的基本技术必须具备跨产业、跨行业的通用性,如果没有一个各行业普遍认可的系统架构作为基础,将很难有效地应对这些技术和业务上的挑战……”在近日举办的2019工业物联网论坛上,工业物联网公司Real-Time Innovations(RTI)首席执行官、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委员会副主席Dr.Stan Schneider剖析了5G时代,工业物联网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此次论坛邀请到包括IEEE 1934-雾计算和网络架构框架标准工作组创始主席邵家健、Dr.Stan Schneider在内的多位国内外嘉宾围绕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雾计算、工业安全等主题进行分享,就国外工业物联网与国内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挑战与机会,可实现路径展开讨论。
Dr.Stan Schneider表示,应为工业物联网建立一套有普遍共识的顶层框架设计。工业物联网的核心理念通用于各个行业,未来实现这个理念的基本技术必须具备跨产业、跨行业的通用性,因此,IIC把制订IIoT系统的统一参考架构作为解决这些挑战的基础性的第一步,希望通过提供一整套系统,解决方案与应用开发的导则为工业物联网建立一套有普遍共识的顶层框架设计。
雾计算研究室周明拓表示,雾计算正在逐步取代云计算。周明拓更关注“雾计算使能智能物联网”的研究,他表示,在Gartner发布的十大趋势中,人工智能的最后一公里是边缘计算,目前在边缘计算范畴内的雾计算、霾计算都开始进入实际研究领域。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衍生出海量终端以及海量数据,云计算将无法满足,因此40%的物联网数据将产生在边缘,因此从未来趋势看,以雾计算、霾计算为代表的边缘计算将逐步取代云计算。
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副主任费海平则认为,国内工业物联网速度慢于国外。他认为,工业物联网指的是物联网在工业的应用,工业互联网涵盖了工业物联网;国外工业信息化程度较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价值,再形成工业创新;而国内信息化程度较弱,很大程度还处于“补课”阶段,最终发展方向是通过工业大数据分析能够提升设备的利用率,从而降低能耗,迎来模式创新;联网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不是目的,平台才是各种要素的重要枢纽,可以将数据汇集在一起,不仅连接数据,还包括机器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智能分析等。
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安全专家倪华希望能构建内生式工业级安全体系。倪华表示,工业互联网安全分为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人员安全;要构建工业互联网的安全体系必须要实现端到端信任、动静检测监测的内生式工业级安全体系;需要从搭建通用基础设施安全模型、部署系统固化机制、采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自动化测试机制保障安全应用、以及对每个层级、应用或微服务进行连续监控4个层面部署工作。
大会由上海雾计算实验室、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共同主办,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上海分联盟、上海物联网行业协会协办,上海工业控制安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