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问题成焦点 生物识别功能已在变革

虽然生物识别功能在安全性上已经是很高了,但是他的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促使其面临着更大的安全问题。那就是一旦发生信息泄露,对于该用户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他的所有信息将有可能被盗,更可怕的是作为唯一的生物特征,该存储的人脸信息被盗取之后将无法更改,也就是说这个功能以后都不能再使用了。指纹识别是如此,人脸识别亦是如此。

  在智能手机快速崛起的这几年里,手机承载了用户们大量的个人信息,一旦丢失后或开机密码被有心人破解,其中的私密照片、银行卡密码、秘密文档等信息将会被不法分子获取,对个人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自从电子信息时代来临之后,人们便从没有停止过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尤其是基于个人隐私方面的安全问题。在智能手机快速崛起的这几年里,手机承载了用户们大量的个人信息,一旦丢失后或开机密码被有心人破解,其中的私密照片、银行卡密码、秘密文档等信息将会被不法分子获取,对个人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而智能手机的密码锁也经历了从数字密码、手势解锁到指纹识别的升级,再到如今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登上历史的舞台。可以预料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指纹识别也即将完成他的使命,被智能手机厂商们所抛弃,一个是因为全面屏幕的普及,一个是因为新的FaceID技术在使用的时候会更加安全、便捷。生物识别功能的变革,已成为智能手机厂商的产品卖点。


  智能设备将全面内置生物识别技术


  Acuity Market Intelligence最新报告显示,智能手机将越来越多地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并预计今年全球售出的智能手机中三分之二将搭载生物识别技术,至2019年,所有出货的智能手机将内置生物识别技术。指纹识别在安卓机中已普遍并已成为中端机标配。至2020年,预计所有智能设备包括平板等将全面使用生物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功能即将落幕?


  从苹果的IPhone 5S产品搭载指纹识别技术之后,该技术便已经从鸡肋功能发展成为智能手机的必备功能。直到IPhoneX的出现,指纹识别技术还无法适用于取消了Home键的全面屏,而被人脸识别功能取代。据知名大神爆料明年苹果的所有新机都将放弃指纹识别技术,这也意味着IPhone在密码识别技术上更偏向于选择Face ID,指纹识别终于还是走向了落寞。


  而国产厂商中的不少机型已经将指纹识别功能按钮后置于机身背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解锁屏幕、利用Touch ID进行支付交易的体验,这个时候如果可以有一项新的技术来代替的话,国产厂商们也是很乐意的。


  其实,指纹识别的兴起完全是因为每个生物的指纹具有唯一性,再加上其在实现技术难度上并不是太高,所以指纹识别功能是最早使用的生物识别技术。大多的手机厂商在设计指纹识别功能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其市场的认可度,而并非是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面屏的普及,苹果、三星、华为、小米、VIVO等主流机型均开始尝试全面屏幕,在屏下指纹识别功能并不成熟的现在,使用全面屏则意味着正面的指纹识别功能要被放弃,只能搭载于机身背部。当FaceID越来越流行的时候,指纹识别功能将再次成为鸡肋功能,被厂商放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指纹识别对比人脸识别差距在哪里?


  说到指纹识别,其最重要的一个原件就是其电容传感器,它能起到捕获指纹图像的功能。当用户在进行指纹采集的时候要通过电容传感器形成电容式的阵列,在通过图像处理之后存储在特定的数据库中。当进行指纹识别来解锁或者支付的时候,电容传感器会将再次捕获到的指纹图列阵传输到功能处理器与数据库中存储的原始指纹图阵列进行对比,当两种图列阵重合度达到指定的比例时,处理器会发出一个信号到开锁屏幕流程进行判定,系统便会进行解锁处理,同样的在进行指纹支付的时候也是采用相同的机制。


  而人脸识别的应用,需要考虑复杂的光照、生物动态、遮挡物等多重因素,识别难度高,自然破解难度也升级了,其将生物密码解锁安全级别提升了一个等级,识别准确度的提升也在10倍以上。特别是在安全性上,人脸识别要比指纹识别功能更难以破解。


  1、从使用寿命来看指纹识别技术要低于人脸识别的,其最大的软肋还是在于安全性,而人脸识别的生物特性难以被伪造,所以电影中指纹被采集后用一块仿体代替便可解锁的情况在人脸识别的级别是不可能实现的。


  2、人脸识别成本要低于指纹识别,其应用范围更加广阔,在交通、公安、安检、户籍等领域均可使用。而在智能手机中,人脸识别主要应用于屏幕解锁和支付上,和指纹识别是一样的,但使用人脸识别不需要昂贵的触碰式传感器,可以为厂商节省出一大部分的硬件资金成本。


  生物识别潜藏的危机


  虽然生物识别功能在安全性上已经是很高了,但是他的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促使其面临着更大的安全问题。那就是一旦发生信息泄露,对于该用户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他的所有信息将有可能被盗,更可怕的是作为唯一的生物特征,该存储的人脸信息被盗取之后将无法更改,也就是说这个功能以后都不能再使用了。指纹识别是如此,人脸识别亦是如此。


  主要说一下人脸识别功能,以现代技术,借助于三维模型生成系统和仿生皮肤,在得到目标用户的一些基本图像和视频资料后,便可以合成一个可以骗过人脸识别系统的基础模型,适当的进行加工升级便可以很好地应对不同状态下的人脸识别技术。当然,这个前期的工作量还是特别大的,一般用户是不用担心被针对的。


  指纹识别的假体制作起来就更方便了,难度也更低,网上可以安利一大堆出来,即便不是专业的人员也可以操作。所以,这就带来两个层面的思考:


  1、生物识别功能的应用前景


  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可以在公安刑侦、交通以及在其他的诸如物理、化学领域进行跨界合作、研究,推出更安全可靠地产品。结合目前的大数据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生物识别功能将作为主流的智能模型在产业融合中扮演着控制性角色,这将更有意义。


  2、生物识别功能有没有更好的替代品


  生物识别本身的唯一性可以很好的保证其用户信息的私密性,但是太私密的东西潜台词就是丢失后后果会更加严重,而隐秘性和安全性本身就是对立的,矛盾的,我们将其付诸于应用端也只能从中选择一个点来发展。


  当然,从识别准确度和安全性上来看,静脉生物识别技术是最有保障的,但是因其技术成本太高,在现今的技术水平下是难以进行商用推广的。


  目前的生物识别技术依然在发展之中,并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各大手机厂商推出的指纹识别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虽然有缺陷,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可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的。而从安全性来讲,大不了将密码、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叠加使用,只是带来的用户体验差的问题就难以解决了。我们当然还是愿意本着支持的态度,理性看待生物识别技术,同时也不可大意,时刻警惕信息安全问题,以防止不法分子趁虚而入。

安全问题成焦点 生物识别功能已在变革
阅读剩余 62%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声纹识别会成为下一个人脸识别市场吗?

    毋庸置疑,声纹识别的市场潜力是可观的。站在人工智能、生物识别这两股强大的技术风口之上,前有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市场也正延续着人脸识别的发展路径,在算法涌现、平台崛起和场景化落地的历程中兀自发展和演进。这个过程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相关企业的入局,其中,拥有人工智能技术背景的企业成为声纹识别赛道上的主要玩家。

    2024年4月5日
  • 海康威视:论视频监控与大数据如何结合

    对于如今的视智能安防市场来说,视频监控与大数据结合无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在产品趋同、竞争激烈的当下,如果可以在某一行业深耕下去,研发出有自己特色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就可以在行业里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可以避开与大企业的正面交锋。

    2024年4月4日
  • 出入口是关键 基于人脸及车牌社区管理渐成趋势

    针对实有人口管理,智慧社区以门禁为采集前端,以大数据云平台做分析,以手机App为工具,采用物业登记、手机自助登记与“刷脸开门”的方式,督促居民主动登记个人信息,实现人物轨迹跟踪,人员性质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向辖区网格员的手机App进行任务推送,完成居民信息核查。同时,人员登记信息与出入情况将关联房屋,分析判定房屋性质(自住/整租/合租/群租),辅助网格员进行房屋信息采集与核查,整治群租乱象。

    2024年4月9日
  • 大华股份盛装亮相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 助推“科技强检”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贯彻中央对“十三五”工作部署要求,更好地落实电子检务工程建设的要求,让大数据更好地服务于检察工作,大华个性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凭借着行业的深入、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稳定的性能,引起了众多参展观众驻足参观,获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赞扬。

    2024年4月13日 资讯
  • 云梦县公安局召开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座谈会

    视侦大队负责人首先介绍了全县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背景、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期工作开展情况,视侦民警将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三期点位根据分布位置和设备功能划块运用交通图和城区地图进行了演示讲解。参会单位负责人结合应用需求和工作实际积极发言,针对视频监控建设应用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想法意见。

    2024年4月15日
  • 2016年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新闻通气会在京召开

    张忠孝秘书长向媒体推荐了本次安博会举办的各种论坛、技术峰会以及相关创新产品、优秀解决方案评选等活动,还向媒体特别推荐了在里约奥运会、G20峰会上发挥重要作用国内知名安防企业,随后还一一解答了媒体记者们提出的关于本届安博会上突出创新亮点,安博会展馆安排、观众组织以及安博会将来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2024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