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所涉及的主要技术方向

RFID的发展与很多技术有相关的联系,如RFID技术的标准化,电子标签的成本对于RFID技术的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此外RFID系统大量使用电子标签,数据安全问题也会影响RFID的发展。本文将讲述RFID技术发展中面临的标准化、电子标签成本、传输干扰、数据碰撞和数据安全问题。

【安防在线 www.anfang.cn】
  RFID的发展与很多技术有相关的联系,如RFID技术的标准化,电子标签的成本对于RFID技术的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此外RFID系统大量使用电子标签,数据安全问题也会影响RFID的发展。

  1.RFID技术的标准化

  RFID的标准化工作最早在1995年就开始进行了研究,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组织联合技术委员会开展此项工作,委员会的成员来自不同的企业、各类区域标准化组织和不同国家,代着各方的利益。ISO/IEC出台的RFID标准主要关注基本的模块构建、空中接口、涉及到的数据结构以及应用的具体实施等方面的问题。ISO/IEC出台的一系列RFID技术标准主要可以分为技术标准、数据结构标准、设备性能标准和应用标准四大类,另外还包含一些规范。从ISO/IEC制订的RFID技术标准内容来说,是在RFID编码、空中接口协议、读写器协议等基础技术标准和数据结构标准之上,定义了使用条件、标签尺寸、标签粘贴位置、数据内容格式、使用频段等具体性能要求,根据应用领域在包括数据完整性、人工识别等其他功能方面制定了应用标准。ISO/IEC所制订的RFID技术标准最大意义在于通用性,它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在保证互通与互操作性的原则之上兼顾不同应用领域的特点实现各应用领域的具体实现要求。

RFID所涉及的主要技术方向

  EPCGlobal是美国统一代码协会(UCC)和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Center基础之上组建的全球第二大RFID标准化组织,该中心与众多企业成员共同制订了EPCGlobal技术标准,该标准的关注点在于”物联网”自动识别基础架构和标识的数据载体及其内容,在开放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的基础体系上,实现商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面向物流供应链解决透明性和追踪性。EPCGlobal致力于建立面向全球电子标签用户的标准化服务网络,由于其成员企业大多来自欧美地区且得到了IBM、Microsoft、Philips等众多国际巨头的支持,因此在业界成为事实上的最大标准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EPCGlobal也将自身的部分技术标准提交给ISO以期成为国际标准,从而使自身技术标准体系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世界第三大RFID技术标准是由日本政府经济产业省牵头成立的泛在中心(UbiquitousIDCenter)负责起草的,其技术联盟成员主要是日本厂商,涵盖电子、信息、包装、物流、印刷等多个行业,泛在中心(UbiquitousIDCenter)是日本电子标签RFID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泛在中心(UbiquitousIDCenter)组织及其成员拒绝EPCGlobal技术标准,该组织制定的RFID相关标准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拥有自己的ucode编码系统,保持自主独立又不失兼容性,该体系的关注点更加重视网络和应用体系的安全性能。

  除了这三大RFID技术标准组织,国际上还有AIM-global即全球自动识别组织和第三世界标准组织IP-X共同推进建设人类未来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2.电子标签的成本

  电子标签的成本对于RFID技术的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旦拥有价格低廉的电子标签,将可以迅速推广应用。在RFID系统中使用的电子标签分为主动式电子标签(即有源电子标签)和被动式电子标签(即无源电子标签)。主动式电子标签一般配有电池作为电源,所存数据内容较多,因而包含更多信息以实现较多功能且识别的空间范围也相对较大;缺点在于体积较大、价格较高,且电池寿命由标签功耗决定。被动式电子标签体积小成本低便于应用,但功能有限,包含信息量较小,识别距离较短。受成本因素的制约,目前实际所用电子标签以被动式无源电子标签为多。影响电子标签价格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材料及电子元器件,电子标签的体积和功耗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技术体系相同且兼容性好的电子标签因批量较大往往可以降低单个电子标签的价格。

  3.传输的数据干扰

  RFID技术使用多种频段用于数据通信,完成电子标签的识别及其数据的读写功能。因其使用非接触的通信方式,以电磁波作为传输媒介并将自由空间作为传输信道,所以一般运用电感耦合原理或反向散射工作原理,具体采用的频段和运用的原理依据应用需求和应用领域而决定。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由于反射、折射、散射和吸收现象的存在,导致损耗而引起信号的衰减,又因存在多径效应的原因而产生时延,并且室内空间环境和室外空间环境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使得数据传输的干扰很难在固定条件的模型里进行分析。另外,由于空间的开放性,实际中存在的各种电磁波信号,也对空间传输信道产生着各类干扰。在RFID系统中,由于标签数量众多,当阅读器发送信号后,来自不同标签的应答信号也互相干扰,甚至于运用多个阅读器时,阅读器相互之间也存在干扰,理论上说越庞大的RFID系统,自身存在的干扰问题就越为复杂和突出。因这些原因,最终在数据读写的传输过程中,会出现漏读、无法识别等种种故障现象。

  4.数据碰撞

  在很多RFID系统的应用场合里,往往需要在极短的时间片段(秒级)里对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标签进行读写数据操作,信号传输在时间域上存在着重叠,从而产生数据碰撞问题。数据碰撞的问题本质上是信道共享的问题,在信道共享的问题上,一般采用时分多址(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FDMA)、空分多址(SpaceDivisionMultipleAccess,SDMA)、码分多址(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CDMA)四种方式解决,但在RFID系统中受制于功耗及其他因素影响,FDMA、SDMA、CDMA三种方式并不适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基本都是基于TDMA方式的防冲突算法来解决数据碰撞问题,一种是基于二进制数的确定性算法,还有一种是基于ALOHA的不确定性算法。二进制数的确定性算法防冲突能力强、数据结构和指令都比较简单,但支持的存储容量小,搜索时间也需要优化;ALOHA的不确定性算法识别速率高,但复杂度明显且不能完全解决冲突,存在”标签饿死”的问题。算法的优化和研究在RFID系统中,成为解决数据碰撞问题从而完成多目标识别的关键技术。

  5.数据安全

  RFID系统大量使用电子标签,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商业机密、国家的安全问题都有可能泄露,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标签威胁、网络威胁和数据威胁。RFID标签的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电源供给都比较有限,越便宜的电子标签计算能力越弱,对安全威胁的防护也越差。由于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在某些介质可穿透的状态下,对于长达50米以上的通信信道,不法分子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盗取标签信息,通过隐蔽方式对电子标签或者是读取电子标签信息的阅读器发动攻击或者截获信息。对于电子标签本身而言,具有多次读写功能的电子标签相对应用便捷,但也存在更大隐患,安全策略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无线通信信道而言,容易遭受非法截取通信数据的风险,容易遭到攻击而产生通信链路堵塞或受到欺骗;对于网络连接而言,易于遭受来自互联网的各种攻击。RFID系统在数据安全方面应当保证机密性、数据完整性、防欺骗的真实性和通信信息的隐私性。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一般小区摄像头范围(一般小区里的摄像头都是多大的)

    小区摄像头的作用 小区摄像头是一种安全监控设备,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小区中,摄像头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帮助居民监控小区内的安全状况,预防犯罪事件的发生,提高小区的整体…

    2023年10月31日
  • 智慧城市变现难 华为思科等大公司为何仍在投入

    智慧城市不容易变现,资本回报不确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企业是靠智慧城市来盈利的。华为也不靠智慧城市项目赚钱,但大公司有义务履行社会责任,帮助政府一起让技术惠及于民。

    2023年4月5日
  • 安徽科技强警提升治安视频监控应用成效

    “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综合平台专用设备研究”项目的成功研制,改变原有因视频监控系统品种不同造成的不能相互兼容、管理混乱、维护困难的现状,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将分散在城市不同区域、不同模式的数量巨大的各类视频监控系统和前端摄像机的图像,整合到该专用设备上,实现跨平台、多层分布式应用。

    2024年4月15日
  • 海康威视怎样连接手机

    海康威视是一家专业从事视频监控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企业。通过将手机与海康威视设备连接,用户可以实时查看监控视频、进行远程控制以及接收警报通知。下面是连接海康威视设备到手机的简单步骤: …

    2023年7月16日
  • 智能门禁技术发展迎来革新

    门禁,区别于传统的机械锁在安全性上更加有保障,在企业、学校、小区和家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门禁看上去也没有那么安全,各种应对门禁考察的手段也层出不穷,那么,新技术会怎样应对这些手段,如何让门禁更安全有效?

    2024年4月10日
  • 4月份各省市都发布了哪些安防相关政策

    过去的4月,国内各省市都发布了哪些安防相关的政策呢?本网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盘点,以供参考!

    2023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