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应运而生

智能物流技术至少包括3个层面:最下层是感知互动层,包括RFID设备、传感器与传感网等,主要用于物流信息的获取;感知互动层之上是进行物流信息交换传递的资料通路,包括各类接入网与核心网;最上层的是应用服务层,包括资料交换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使用者服务平台。

物流应用领域由于跨行业甚至跨国际,更让标准的制定及产业链建立共识的过程,困难重重,成为推动智能物流的最大阻碍。


随著现代社会对物流智能化和信息化服务的需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应运而生,也让物流的科技应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智能物流技术至少包括3个层面:最下层是感知互动层,包括RFID设备、传感器与传感网等,主要用于物流信息的获取;感知互动层之上是进行物流信息交换传递的资料通路,包括各类接入网与核心网;最上层的是应用服务层,包括资料交换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使用者服务平台。


中国态度动见观瞻


以RFID技术为例,由于Walmart、美国国防部等全球主要采购者,纷纷要求供应商采用RFID技术对商品进行标识,吹响了RFID进军物流领域的号角,让沉寂多年的RFID技术焕然一新,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包括IBM、微软、Oracle、HP、Sun和SAP等软件巨擘,不但相继发布RFID研究计画,甚至进而推出一连串的智能物流应用开发计画,如IBM在2011年5月于宁波高新产业园区成立「IBM中国开发中心物流解决方案中心」,目前已是「宁波国际智能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专案运营的核心基地,成为宁波智能物流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物流应用往往与许多公部门(如海关)运行相关,除非对外商不加以设限,否则必然会面临因为国内业者关键技术不足,而引发的采购问题,这也正是大陆物联网推动的困难点。


如大陆RFID应用以低频与高频为主,而在国际间已被广泛应用,且技术相当成熟的超高频(UHF),大陆相关应用则相对不足;而在传感器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方面,现阶段大陆发展微传感器的微纳米技术也较为低落;至于通讯设备与网络技术上,虽然大陆近年来加强推展TD通讯网络技术成果显著,但相较国际上已成熟的FDD-LTE技术,TD-LTE仍远远落后,尤其TD-LTE目前仅在网络设备端具备较成熟的融合技术,在终端设备相对欠缺多网融合机制。


对民间业者而言,依赖外商技术建立智能物流,其实问题不大,但要公部门大量采购外商产品或服务,则涉及产业政策,在中国大陆一向保护国家企业的政策上,除非大陆厂商的技术能够尽快赶上国际厂商,否则物联网的建置目标能否如期达成,恐怕力有未逮,而以中国大陆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一旦物联网无法如期达到一定的规模,要让智能物流的应用价值遍及全球,将会是相当严峻的挑战。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应运而生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工信部发布车联网标准体系指南 自动驾驶迎来新机遇

    近年来,我国车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关键技术创新不断加快,测试示范区建设初具成效,融合创新生态体系初步形成,涉及汽车、信息通信等多个行业发展以及交通运输、车辆管理等领域的数字化改造,为实现充分合作、加强协同,迫切需要建立跨行业、跨领域、适应我国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

    2024年4月17日
  • “新基建”带来新机遇 电力巡检机器人前景如何?

    随着我国城市化、城镇化的进一步提速,智能电网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各地、各企业对于电力巡检机器人的需求也将会加速增长。

    2024年4月12日
  • 【北京神州海泰科技有限公司】 – 多功能智能采集器,传感器,温湿度传感

    公司名称 北京神州海泰科技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 主营业务:多功能智能采集器,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红外探测器,电量传感器,门磁传感器,离子感烟器,地面漏水检测,在线式…

    2023年8月1日
  • 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分析

    物联网产业链可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4个环节,因此物联网每个环节主要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

    2024年4月11日
  • 迎来首个国家级标准的智慧灯杆有何特别?

    网络层的通信设备可通过4G或5G、以太网、NB-IoT、ZigBee、LoRa等方式将感知终端获得的数据进行传输,送到后台进行数据处理。例如我国主要的三大运营商近几年也在智慧灯杆行业上发力,在全国各地均有5G智慧灯杆、NB-IoT智慧路灯项目落地。

    2024年4月7日
  • 科技深度融合应用 “科技强警”保障南京平安

    南京市公安局警务综合应用平台,以感知网络的布建和信息资源的汇聚采集为主要内容,建立大数据条件下的开发互通、资源共享、融合应用的南京公安信息化新生态。截至目前,已开发完成148个系统软件、2532个实战模块,为打击犯罪、安保处突、便民服务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2024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