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波士顿爆炸案中能得到的最好经验是什么?就是多安装一些监控摄像头。”《波士顿环球报》20日对警方迅速破获马拉松爆炸案发出这样的感慨。这起恐怖爆炸案发生仅4天,美国警方就成功抓获两名嫌犯,其中城市监控摄像系统显然起了关键作用。从美国到德国、俄罗斯等国大都市政府部门纷纷表示将加强城市公共场所的视频监控。自从城市监控系统诞生以来,许多大城市越来越依赖这个现代工具来打击犯罪、应对骚乱,甚至预防腐败等,而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让民众抱怨“没有个人隐私”。不少学者认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在公共场所完全脱离这种无处不在的监控不太现实,人们只能去适应这样的环境。毕竟,只有犯罪者才会在意有无镜头监视,如果普通人的行为符合公共规范的话并没有太大问题。不过,这种公共监控系统只能安在公共场所,而且应当做到在醒目的位置主动告示。
美国FBI公布的监控拍下的疑犯图像
美欧大城市纷纷增加监控探头
4月15日波士顿遭遇连环爆炸袭击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18日就从上千个来自街头监控录像中找到并对外公布了一段30秒的关于两名嫌疑人的视频。这份附带犯罪嫌疑人清晰信息的现代社会“通缉令”立即在波士顿以及全美甚至全世界传播开来,让嫌犯最终无处藏身。FBI探员德劳雷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会有人认识他们,譬如朋友、邻居、同事或是家人。”
《波士顿环球报》20日称,如果没有遍布街头的监控摄像头,警方就不可能在短短四天里捉到嫌犯,这充分说明监控摄像头对破案的重要性。文章称,可想而知,在马拉松大爆炸后,波士顿警方会更新和加强街头的监控摄像头,从而不仅能做到事后帮助分析和辨别疑犯,也能在事发前提醒监控者,镜头下正在发生某些异常行为。如果摄像头更管用一些,原本在嫌犯放下那个可疑背包时就该被注意到。文章称,随时被监控摄像头监视着当然会令人很不自在,但这和随时被炸弹威胁生命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这样的效果并不能说服所有人。在美国,不少人仍然质疑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侵犯公民隐私感到“深切忧虑”。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援引“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有关人士的话称,监控摄像头显然侵犯了民众的隐私,它只是懒惰的官员用来安抚公众的一种方法。报道称,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城市的监控摄像头数量肯定会加倍,而呼吁尊重隐私的活动家们也会同样提高嗓门。
事实上,不仅波士顿,在德国柏林、俄罗斯莫斯科等大城市,警方和有关市政部门也都纷纷表示要增加监控设施,但这些表态也引起不小争议。“德国之声”称,波士顿事件引发德国关于“是否增加部署公共监控摄像头”的激烈辩论。德国执政党基民盟的要员,包括内政部长弗雷德里希和巴伐利亚内政部长都援引波士顿的成功,主张扩大公共场所使用监控摄像的范围。与此同时,德国司法部长施纳伦贝格尔表示,不能将波士顿袭击当做影射德国国内事务的工具,“德国已经足够安全了”;宪法法院院长福斯库勒认为,必须有所节制,不能把公共安全寄托在遍布各个角落的监控摄像头上。
俄新网4月17日援引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在电视台与市民直播连线时的话称,莫斯科市共安装有11万个监控摄像头,莫斯科整个城市监控系统是世界上最好系统之一。这一系统对打击城市犯罪分子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这一系统帮助下莫斯科警方成功破获了数百起犯罪案件,包括2011年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自杀式炸弹爆炸案件。这位市长还表示,通过监控系统,他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看到莫斯科每一条街道的卫生等情况。不过,对于市长这样的宣布,俄内务部首都安全局局长马伊奥洛夫则出面安抚称,这些监控系统只是用于保护首都安全、预防犯罪行为的,但并非任何人都能看到这些监控录像,警方将会保护市民的隐私,不会随意公开录像资料,以免将莫斯科变成一个让人感到时刻有无数双“特殊的眼睛”盯着的城市,从而让市民感到不舒服。
俄议员建议将探头装到每个官员办公室
“在这个数字时代,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捕捉”。《西北俄亥俄报》这样写道,每当悬案发生,警方、检察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现场周围寻找所有可能捕捉到蛛丝马迹的监控摄像头,而这些摄像头并非都是市政当局安装的,商家甚至一些对安全格外在意的私人家庭,都可能安装户外监控摄像头。
加拿大《环球邮报》文章称,世界上最先大规模部署监控摄像而且监控探头密度最高的城市应该是伦敦。从上世纪末开始,伦敦开始集中安设监控系统,主要是为了监视和控制足球流氓闹事。但这一系统在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自杀式炸弹袭击中在定位和追捕嫌犯上起了重要作用。警方通过对76台摄像头的监控录像进行分析,在4天之内便确认了犯罪嫌疑人。此后,如纽约等世界许多大城市,过去10年间安装了大量街头监控摄像头,仅曼哈顿下城就有3000台以上。美国《看板》杂志专栏作家法哈德称,没有人喜欢被整天监控,但在恐怖袭击盛行的时代,普及监控摄像头或许是最便宜、最少争议的有效破案手法。纽约如今的监控密度据说到了“可以随便在任何角落锁定任何一个被遗弃的提包”地步。
在日本,大规模在城市繁华街道安装监控探头是从2003年的一个儿童被害的惨案开始的。此后东京以每年增加20条街区监控的速度,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公共场所监控网络。并且因为伦敦地铁等恐怖袭击案更加快城市监控探头的普及。从2009年12月开始,日本还在列车和地铁车厢内装置监控镜头对付车内的骚扰女性的“痴汉”。从今年年初开始,日本警视厅将对所有通缉犯建立脸部图像资料库,并把街头监控自动与通缉犯脸部图像进行比对,被称为“3D脸部数据自动检索系统”。
除了监控犯罪分子,俄罗斯还用摄像头来监督官员的腐败现象。俄罗斯《观点报》4月10日称,俄罗斯内务部决定在年底前为所有交警车辆安装摄像头,目的是监督交警的工作,预防警察索贿等腐败现象。此前,俄罗斯自由民主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在国家杜马会议上建议,“我们不但要通过相关法律,而且要在官员们的头顶上安装监控设备,摄像头不仅可以安装在地铁里,也可以安装到每位官员的办公室,用来监督官员们的行为。”但这一建议没被通过。
城市将成监控下的金鱼缸
“今后在城市或重大活动时安装更多监控摄像头,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伴随着无数新的法律和监视系统,人们的隐私正在死去。”对监控探头越来越多的趋势,《今日美国报》质疑称,“在我们勇往直前建造一个充满各种监控的金鱼缸社会之前,我们应该问一句:这些新的措施或设备是否真能让我们更安全,还是只是让我们感觉更安全?”
《费城邮报》称,事实上这东西不会阻止犯罪,否则何以监控摄像头密度最高的伦敦、纽约,犯罪率却居高不下?而且,如果你在街头发电邮,或与亲密伴侣卿卿我我,是否希望有无数双眼睛围观并将细节一览无余?
对于这种终日面对监视器生活的日子,英国人一直很纠结。在谈到这次波士顿爆炸案时,记者身边的英国人都说,“从监控录影里,一定能找到线索,因为谁也逃不过录影”。不过,谈起城市监控系统,许多人都会抱怨称,对从伦敦西区到伦敦希思罗机场沿路开车,如果你能够数得过来,就会知道这条50分钟左右的车程里,会被近500个监控摄像头拍摄。
对于无处不在的监控,许多人质疑,英国监控镜头数量增加并未使得英国犯罪率大幅下降,而且罪犯毕竟在人群中属于少数,为了抓获少数罪犯就要让所有人在镜头监视下生活?“隐私国际”对36个国家开展的调查,结果英国的隐私保护程度,排名倒数第五。早前一名女子为了逃避有暴力倾向的伴侣而搬家,结果被监控录影拍下在新居门前清晰可辨的照片。有英国朋友调侃称,如此密集的监控最大的功能可能是,不少人得考虑自己在公共场所的行为。2012年,一段把猫丢进垃圾桶的录像网上爆红,而虐猫妇女被定罪罚款约1400英镑。这名虐猫妇女之所以被重罚,就是因为她的所作所为被监控探头拍得清清楚楚。
监控探头也应被监控
实际上,现在很多国家都出现这样的问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博、推特等自媒体的发达,很多公共场所监拍下的画面被传到网上,导致普通人生活受到干扰。YouTube网站就出现过多次这种未经许可而播放的视频,比如大街上亲吻的情侣、打骂孩子的父母等。日本一家著名视频网站不久前曾被人投诉:一名女顾客在某餐馆就餐时,由于吃相搞笑,被偷录下来传到网上,对该女子造成了极大伤害和困扰。
韩国人权委员会3月27日发布《韩国信息人权报告》称,由于技术发达导致的个人信息搜集和泄露、买卖情况严重,该委员会接受的相关投诉在过去10年增加了17倍。去年2月,针对首尔市教育厅以预防学校暴力为名允许在教室内设置闭路监视系统的决定,人权委员会发出了“持续的监控会侵犯个人肖像权和隐私权、学生的自由活动权、表现自由权等基本人权”的质疑意见。
日本东京大学一名社会学教授表示,随着科技进步,每个人实际上都处于被监视状态下。凡是拥有卫星的国家,都能从太空监视着地球。此外,大街上的监控探头以及带拍摄功能的个人智能手机,让人们随时陷入被监控的担忧之中。不过,从另一方面讲,这是一个在公共场合适应处于监控状态下的问题。在公共场合人们的行为举止和表现,不能和在自己家中等私密场合相同。每个个体只要保证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公共场所规范,就没有问题。犯罪者往往在意有无镜头监视自己,而普通人并不需要刻意留意镜头的存在。
伦敦大学学者波耶德对《环球时报》表示,现代社会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所以像电子监控设备这样的装置,无论在哪一个国家相信都会越来越多。它们不仅起了警察的作用,还会充当法官的角色,所以是有积极作用的。但问题在于人类已进入一个信息共享时代,因此对监控录像的内容和使用者,应当严格地监控。除此之外,用户应当在这个网络社会树立起自律观念,不要以伤害他人隐私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