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门禁产品发展趋势

在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持续升温的IP时代,门禁系统也乘着这股春风迅速向集成化大步迈进。同时,门禁系统的整合也愈演愈烈,不仅仅是门禁系统的垂直整合,在安防四大系统的整合过程中,其也担任了基础平台的角色。除此之外,门禁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短信平台的整合也出现端倪,由此也能窥见2007年门禁产品的发展趋势――技术上的不断改革和更新,大步向智能集成化迈进。

2007年门禁产品发展趋势

    在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持续升温的IP时代,门禁系统也乘着这股春风迅速向集成化大步迈进。同时,门禁系统的整合也愈演愈烈,不仅仅是门禁系统的垂直整合,在安防四大系统的整合过程中,其也担任了基础平台的角色。除此之外,门禁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短信平台的整合也出现端倪,由此也能窥见2007年门禁产品的发展趋势――技术上的不断改革和更新,大步向智能集成化迈进。 

    技术不断完善 新应用渐成趋势 

    纵览2006年,尽管单个产品在功能上的改变并不太大,但门禁系统在应用上却有了极大的改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住宅小区及商办大楼中似乎给门禁系统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同时,产品的应用类型也从接触式过渡到非接触式,从磁条卡、IC(智能)卡向生物识别转化。 

    13.56MHz卡成市场新宠 

    作为整个门禁系统的前端,门禁卡是进门的第一关。目前,门禁卡正处于从ID到智能卡的发展阶段,且市场上正掀起了一场由以EM卡为代表的ID卡、以Mifare卡为代表的智能卡之间的鏖战。 

    然而EM卡与Mifare卡究竟孰优孰劣?据资料显示,EM卡的工作频率为125KHz,Mifare的工作频率为13.56MHz,也因此业内人士通常将其分别称为低频卡、高频卡。而从各自的特性来说,高频卡与低频卡也是各有千秋,高频卡具有存储量大、保密性好、抗干扰能力强、能读写、数据可靠性高、系统要求低、扩展功能强等特点;而低频卡虽然只能读,不能写,但成本较低,在价格上也有相当的优势。 

    HID中国区总经理李志坚表示,2006年HID的产品逐渐由125KHz卡向13.56MHz卡过渡,13.56MHz卡在保密性和容量上都有所提升,而生物识别技术特别是指纹技术在卡片上的应用也逐渐普及,进一步加强了卡片的安全性。同时,卡片在外观设计上也更加美观,能根据个人和企业的需求而制造出各种不同外观的卡片,且携带也越来越方便。并在价格上有所调整,更加接近人们的购买水平。李志坚还表示,2005年13.56MHz卡在HID的销售额上仅占30%的比例,2006年已经增长到50%,且还在继续上升,所以高频卡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很明显,13.56MHz卡的市场份额成增长趋势是大势所趋,但大多业内人士也表示,125KHz卡已经在市场上做了很久,客户群体相当大,基础也比较牢固,所以125KHz卡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取代,所以两者并存的局面也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另外,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不断完善,业内人士也表示,未来最为安全和可靠的肯定是生物识别智能卡,不光是可以确保身份的唯一性,其也具有更高的安全保障。同时,RFID射频技术的发展也必将带动门禁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的发展。 

    网络化渐成控制器必备功能 

    作为门禁系统核心部分的门禁控制器,其功能相当于计算机的CPU,负责整个系统的输入、输出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控制等。近年来,采用32位嵌入式ARM技术的门禁控制器在市场上逐渐走热,如深圳市捷顺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门禁事业部总经理程宏志就表示,该公司生产的门禁控制器已不再以传统的8位单片机为主流,而是采用ARM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性能高、成本低和能耗省的特点。同时,由于ARM技术在软件开发能力、项目管理、客户需求方面的要求更高,除了能缩短国内门禁产品和进口产品在技术上的差距外,在未来几年内也必能带动国内门禁厂商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完善,让市场更加趋于规范化和理性化。 

    同时,网络功能在前几年是一些门禁厂家大力渲染的重要“卖点”,但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IP时代的来临,大多数门禁厂家的控制器都具有了网络功能,而甲方和工程商对网络功能的要求则更高,除了传统的WG26/34/36接口和RS485等标准接口外,更需要能直接输出TCP/IP协议的控制器,以便能更容易实现局域网内部控制和利用成熟的因特网技术来实现远程控制。如科松推出的ACM6800-LAN网络门禁控制器便是基于以太网的门禁控制器,采用高速网络通讯模块,内置TCP/IP协议,传输速度可达10M/100M,并可与ACM6800系列控制器组网,也可实现跨网段、跨区域组网,其控制器还支持脱机运行,当网络出现故障时,控制器还能独立存储2万条刷卡及事件信息。深圳市科松电子有限公司大客户经理陈建军就表示,未来几年里,网络功能不再只是门禁控制器的一个“噱头”,而会成为控制器的一个必备功能,TCP/IP的门禁控制器也会逐渐成为门禁市场的主流。 

    生物识别炙手可热 

    具有“独一无二”、不怕遗忘或遗失特性的生物识别技术与门禁系统的联姻可谓是2006年门禁系统的一大热点。人体的生物特征包括指纹、声音、面部、掌纹、虹膜、DNA等,且近年来,随着在技术上的不断改革与更新,生物识别技术在辨识率和抗干扰性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市场上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的同时,也让门禁系统如虎添翼。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童建军就表示,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这两类生物识别技术与门禁系统的技术整合在2006年尤为值得关注,指纹锁、指纹考勤、人脸考勤等产品在市场上的亮相,不但打破了一卡通独霸天下的局面,还能在完成门禁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了考勤统计功能等各种附加功能。据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一些重要场合,如金融、部队、监狱、敏感政府机关等机要部门,其对具有生物识别功能门禁系统的需求呈成倍增长的趋势,同时,生物识别门禁系统也逐渐在向工矿企业、民用市场积极拓展,而部分业内专家也估计明年生物识别门禁系统的市场需求量将有望达到5万台以上。 

    尽管生物识别技术在门禁系统内大放异彩,但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识别速度是一个问题,业内认识表示,以指纹识别为例,在必须的接触过程中,其识别速度还远不能达到射频卡那么快的识别速度。其次,由于生物识别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其也就涉及个人隐私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使用者也开始关注生物特征和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在应用层面上的拓展。此外,生物识别技术在门禁方面的应用还属于高端地段,其市场还比较小,推广也还受到价格上的阻力,因此,要想达到普通受众能接受的程度,并进行规模化生产,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英格索兰安防技术北中国区地区销售经理包津谈到,将生物识别技术与智能卡结合运用是门禁前端发展的一个趋势,智能卡充当信息载体的角色,而生物识别技术则极大提高了门禁系统的安全性。所以,随着智能芯片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未来卡片将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并在应用领域上也将会不断地拓展。 

    整合,门禁市场的主旋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门禁厂家意识到,仅仅埋头于自己的那块“一亩三分地”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如果没有复合型的产品和整体的系统集成方案,将很难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深圳市披克电子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韦鹏就向笔者表示,门禁系统的整合集成方案,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且如今大型的联网、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假如门禁不能与CCTV、防盗报警等系统进行联动,其就有被淘汰的可能。另外,集成了多项功能的“一卡通”技术上也是不断更新完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一卡通”不断朝新领域拓展 

    “一卡通”是具有中国特色需求的产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功能丰富,除了门禁之外,还可以提供考勤/人事管理,消费结算等丰富的服务性功能,非常符合中国市场的个性化要求。深圳市科松电子有限公司大客户经理陈建军就表示,“一卡通”是基于一卡、一库的应用,对于工程商而言,既方便操作,也方便管理,所以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同时,“一卡通”通过组合不止一种的技术在一张卡里,当卡的系统可以进行无缝衔接时,对终端用户而言也是很方便的。比如说,在大学校园里使用多功能卡,可以合并门禁控制、餐厅付帐、非现金售卖机、图书馆服务、连锁店收费以及其他服务。这些系统通过主机控制使用者的权限和金额,在程序上进行整合,除了对使用者提供便利外,也可以给大学带来更多的赢利。 

    笔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目前“一卡通”系统不仅仅局限于在硬件功能上的不断完善,其在软件功能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如杭州立方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推出的REFORMER TOCS一卡通系统,就提供了RS485和TCP/IP两种通讯方式,同时,系统软件功能丰富,在既有的门禁控制、管理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考勤、消费、停车场管理、巡更、访客管理等功能,适合多个领域的应用;另外,系统还具有良好的联动功能,可以于CCTV、防盗报警系统进行整合,当有情况发生时,便能触发警报,监控系统在接到控制中心发来的信息后联动摄像机抓拍图像,并能进行比对。而英格索兰所推出的一卡通系统,还具有远程和异地备份功能,并且能与数字监控、CCTV、防盗报警联合进行数据恢复和灾难备份的功能。 

    在应用上,“一卡通”系统也有所突破,除了智能大厦、小区、学校等常用领域外,其还应用到了医院保健、商业房产等领域,业内人士也表示,未来“一卡通”将不仅在政府、国企等大系统中进行应用,其也会向民用领域进行不断拓展。但他们也表示,“一卡通”系统尚有一些瓶颈阻碍了其发展:首先,一味地追求新技术和“一卡通”理念实现,并不能给实际应用带来成功,反而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同时也会造成整个系统的不稳定;同时,一卡通的兼容性也是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在与门禁系统的整合中,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协作”一直都未能很好的解决。&nbsp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