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参数监护设备的种类较多,但其基本参数应以心电参数的监护为主。我国的监护技术发展较早,始于60、70年代,但直到80年代中期才研制出用于临床的监护设备,当时的设备采用了心电图的信号采集及处理技术,显示采用的也是模拟示波技术,到了90年代中期,具有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六参数的多参数监护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其性能基本上达到了国际水平,某些性能甚至还超过了国外的产品。这一时期的产品,信号处理基本上全部是采用了单片机处理技术,显示也采用了CRT显示,完全满足医院临床上对病人实施多参数监护的需求。
多参数监护设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多种检测模块采集人体电生理信息(心电、血压、脉博、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等,可根据临床需要选择监护项目),经放大、滤波,传输至单片机进行信号处理,然后系统处理单元将结果显示、存储、打印等。目前国内多参数监护设备主要分两大类,高端监护设备和中低端监护设备,但无论高端监护设备还是中低端监护设备,它们的主要电气结构(以六参数为例,如图1)发展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从高低端上看存在区别主要在于系统处理单元及各模块处理单元的变化,这些变化除了适应中国高低端市场变化的需求外,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图1
为了适应中低端市场的需求,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国内外有些企业将多参数监护设备的各参数模块采用模块集合的方式进行开发和生产。这类多参数监护仪的电气结构将会由图1的结构转化为图2的结构,它的优点是成本低、结构简单、易于大批量生产,缺点是扩展能力弱、模块维护成本高。
图2
为了满足高低端市场的需求,同时又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有些企业仍然将多参数监护设备的各参数模块采用分立模块的方式进行开发和生产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和趋势,这类多参数监护仪的电气结构和图1没有什么不同,但主要区别在于它的系统处理单元采了嵌入式工控计算机处理(PC/104)单元,它的优点是具备信息处理、分析和模块扩展能力,并且软件开发周期短,缺点是系统处理单元和模块单元成本较高。
结合高端监护设备和中低端监护设备的优缺点,未来多参数监护设备在满足现代信息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简单结构和低成本生产。按照这样的思路,可以认为未来多参数监护仪的结构应演变为图3的结构,它将以信息处理及信息交换为核心(如有线、无线网络的建立),同时可以直接控制和采集多参数病人信息,在电气方面各参数模块将不再有数据处理和分析单元,这样一来基本上就实现了中低端监护设备低成本的要求,由于采用了嵌入式工控计算机处理(PC/104)单元,那么高端监护设备的全部优势也将被保留下来。
图3
采用ARBOR 嵌入式 PC/104模块作为控制核心的多参数监护仪设备的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产品以PC/104 CPU模块作为控制核心,DOC作为系统存储单元,系统自带有显示、键盘、打印等端口可直接连接外设,网口可进行通讯,PC/104扩展接口可连接各个功能检测模块,结构清晰,可扩展性好。
图4
结合上述多参数监护设备的电气结构的分析,嵌入式工控计算机处理单元(PC/104、ARM或其它)在目前及未来的多参数监护设备中都将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这类产品具备的高速计算和处理能力及EDO RAM、CRT/LCD控制、10Mbps网络接口、DOC、IDE、FDD、串口、并口、USB、键盘、鼠标等接口,多参数监护设备可以很容易将病人信息及其监护信息进行存贮、分析、记录、网络传输,方便远程分析、专家会诊的实现。由于嵌入式工控计算机处理单元(指PC104)对WinCE的支持,加上丰富的软件开发资源,产品的开发周期及稳定性将会获得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高端多参数设备组成的病人信息共享网络如图5,图中的病人信息传输将不再以中央监护信息系统为病人信息中转系统,理论上单台多参数监护设备就完全可以与医院信息系统或互连网进行病人信息传输和共享。
图5
其实在中小型医疗设备中,许许多多产品,与多参数监护设备相比,相似的地方确是很多,在众多的中小型医疗设备将会和多参数监护设备一样踏上相同的发展之路。
据有关资料介绍,从2005年起,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医疗市场。我国目前有县及县以上医院1.3万家,乡(镇)卫生院5.2万家,医院病床数达300多万张。根据“十一五”规划,2007年,“新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60%,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按平均3床位1台多参数监护设备评估,将需要100多万台。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国内多参数监护设备采购仅有6万台左右,按每年30%递增,还需要10多年的时间才能基本满足需求,之后将进入大批量的更新换代阶段。
我国近年来通过对医疗器械行业的规范,使得行业的发展前景变得非常乐观,多参数监护设备的发展前景也变得非常美好。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