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背景下安防应用场景发展及市场机遇研究

【安防在线 www.anfang.cn】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指出:“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铁公基”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态势下经济发展与国内循环的拉动需求,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01新基建的政策背景与演进

从政策角度,各部委均已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深化研究、强化统筹、完善制度,多措并举地推进新基建的规划与发展,并进一步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环境、抓好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全国范围内政策的落地。据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提出,要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指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同年3月央视新闻报道,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这报道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广泛关注。

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用“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整一节的内容,对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提出要求: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从具体的定义上,早在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已通过政策发布会的形式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定义和内涵,即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该发布会同时初步框定了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新基建背景下安防应用场景发展及市场机遇研究

02新基建背景下安防行业的拓展机遇

1.新基建的使命

(1)新基建是“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都面临极大不确定性。从历史角度看,当面临经济下行时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往往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常用的平滑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

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与创新基础设施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在“十四五”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在建设内涵上,有别于以往以道路、桥梁、大型水利枢纽、铁路等以“钢筋水泥”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虽然建设规模没有那么大,但是其与现有基础设施兼容性良好、技术密集度高、提质增效、提上限保下限、产业链覆盖面广、面向未来的特点,恰恰符合目前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和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需求;在投资主体上,有别于以往基础建设国有资本占绝大多数的情况,新基建由于其代表了新型技术与极大的市场想象空间,社会资本也有较大的参与空间和投资意愿。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稳增长的压力始终存在,兴于“十三五”末“十四五”初期的新基建,其效能预计会在“十四五”期间得到充分释放,它不但是能切实构建经济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的中坚力量,也是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向智能经济转型、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转型的重要引擎。

(2)新基建是各地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

新基建中的“三驾马车”——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与创新基础设施,无一不具备极强的赋能和增强属性。例如智慧交通中的车路协同,通过区域级乃至城市级的感知能力为智能网联车辆驾驶人提供更丰富的预判信息,是典型的融合基础设施;例如智慧管廊的建设与运营,通过无人机、增强现实、CV识别等新技术开展巡检工作,能极大地提升复杂环境下的工作效能,实现一处不漏。在类似这样的场景中,新型基础设施能够实现对传统基础设施的补短板、延长板的增强效能,用新技术与钢筋水泥结合达到“1+1>2”的效果。从上述例子可见,与“铁公基”等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具备十分强烈的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特征,通过不断落地至行业场景中,经由量变产生质变,逐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3)新基建是产业数字化的前提

与基础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又可称之为智能化革命,它以基因技术、量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虚拟现实等为代表,实现生产生活的全面智能化,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出现重大变革,而产业数字化是这一轮智能化革命在细分行业必然产生的成果。

然而随着产业的数字化、互联化,现有的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式下的要求–产业数字化推动了新的生产要素的产生,数据作为一类新型生产资料已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数据的产生离不开算法、算力、存储等信息基础设施,同时产品数字化十分依赖的产品与技术研发导致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创新基础设施变得必不可少。

只有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东数西算),为产业数字化超前准备足够匹配的大量基础设施,才可以支撑产业数字化的顺利发展,从而拉动经济深化改革与转型。

2.抓住新基建背景下的安防行业拓展机遇

(1)“十四五”期间行业市场需求的迁移趋势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更高期待对当前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早在“十三五”时期,安防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就已经从单纯的雪亮工程逐步转变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更是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加速“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推动城市高质量持续发展。依据上述指引,可以预见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城镇-街道-园区”智慧化治理方式方法,并离不开持续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加持。

(2)安全与交通是新基建背景下安防行业的核心场景

安全需求与出行需求作为人的底层需求之一,是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四五”期间安防行业的主要发展驱动力。围绕安全和交通需求,安防在新基建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安全需求,多措并举全面提高城市的整体安全性,守住城市运行的“下限”。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其面积大、人口密集、规模大、城市环境复杂、历史发展悠久、社会关注度高,涉及到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轨道交通、综合管廊、供水、排水、电力、电梯、企业安全生产、燃气、桥梁等多方面的平稳安全运行,是城市日常治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城市运行始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新型基础设施在城市安全的场景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大规模、城市级场景中的技术优势,实现整体监测、动态体检、早期预警和高效应对,让城市安全从“治病”到“治未病”。

②满足城市居民由于生活质量提升带来的交通出行需求,支撑城市空间高效组织,提高城市运行的“上限”。一方面,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进一步提高了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期盼,然而城市交通多年以来一直是城市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道路拥堵、出行体验差、停车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运行效率,降低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推动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也是国家在“交通强国”等一系列政策指引中的明确要求,指引中提出“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因此,通过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人们交通出行的满足感与获得感,是安防行业发展的核心赛道之一。

(3)新基建落地安防的关键路径

综上可见,从国家层面已经在理论体系和政策法规上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通了关节、铺平了道路。站在行业角度更需要紧跟政策指引,把握技术与市场演进方向,方可抓住政策的东风,因此有必要从新基建在安防行业细分领域落地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新基建+安防”所具备的关键路径。

①找到高景气度、规模化的行业应用场景是新基建落地安防的基本前提。新基建除了是技术维度的考量,更承担了拉动经济发展的重任。安防行业覆盖面广且细分领域众多,只有找到高频、刚需、共性的行业应用场景,才能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在产业引领、数字化转型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培育壮大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从而全面达到目标,而上文所提的安全与交通两大场景,无疑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②能扎实为场景客户解决问题,以及能支撑合理商业模式的系统级解决方案是新基建落地安防的核心抓手。安防行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产品安装、产品解决方案建设等多个阶段,当今简单的产品组合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客户需求和场景治理要求,唯有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自顶向下逐层规划、为客户量身打造的系统级解决方案方能真正落地且解决问题。在新基建的背景下唯有抓住规模化应用场景,打造能创造客户价值的系统级解决方案,方可将新基建落地安防行业。

③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基建落地安防的关键路径。过去20年全国已经开展了多轮大规模建设,范围不可谓不广、场景不可谓不多,“十四五”期间整个行业已逐步从粗放式建设过渡为精细化治理,能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融合基础设施无疑成为新基建落地安防的可行路径。典型的诸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激光雷达、雷视融合、V2X等)、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融合基础设施的建设,既可以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又能够抓住“杀手级”应用场景,可更好推动新基建落地安防行业。

新基建背景下安防应用场景发展及市场机遇研究

03新基建背景下安防行业典型应用场景

1.城市安全:新基建促进城市安全监测预警

传统的安全管理通常围绕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如工厂、园区、社区等,但随着2018年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国家对城市级安全/应急管理的统筹与规划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以往的区域安全管理进一步提升至“大应急、全灾种”,从城市的整体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工作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整体安全要求。

在此背景下通过融合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现有的城市应急管理、安全管理的方式和机制基础上提质增效,实现城市级安全监测预警,无疑是推行城市安全综合管理的可行路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基于物联网传感器、智能仪表等产品,全面、动态地感知城市日常运行涉及的水、电、气、热力、交通、危险源等生产监测数据,再通过远端数据的实时采集、监测,结合智能化、场景化的业务分析模型,实现超前的预测、预知、预警、预控。通过加强对城市安全相关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的安全状态有效感知,实现对城市生命线各类安全要素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置,最终形成城市级安全事件“测、报、防、抗、救、建”的数字化、智能化体系建设。

2.交通出行:新基建赋能交通综合治理与服务

随着全国各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数量和机动化出行量也在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各城市的“共性问题”。然而大型城市的交通出行具有复杂性、不可预测性等特点,解决交通问题难以有能一概而论的“良方”,而更需要针对城市交通问题全面评价、科学研判,聚集问题关键因素,再按“一点一策”的方式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多方协同、系统施策才能发挥最佳成效。

依靠传统交通工程手段实现“千路千面”具有极大难度,而国家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则为按此思路解决交通问题带来了新的转机。一是通过V2X、雷达、视频等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对交通数据“应采尽采”,打造坚实的“交通数据大基座”,并在持续的闭环应用中积累城市交通价值数据,掌握全市交通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状态以及人、车、场等相关主题数据,最终积累形成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全面认知,夯实交通数据资产。二是在对交通问题有充分认知的前提下,制定有针对性的、对行动效果持续监测的特征指标,并开展持续研判分析与洞察,并以研判成果反哺治理行动措施优化。三是充分利用“交通数据大基座”的感知洞察能力,整合互联网、视频专网、物联网等各类感知手段与价值数据,对各类城市交通事件进行全面感知、及时采集,并形成分类分级的预警/关注信息流,推送至相关部门予以处置,以智能认知引导业务行动。

综上,新基建能建立以数据驱动交通管理与交通服务的新模式,深化交通个体出行数据信息应用,持续创新交通管理模式,为城市交通治理带来新的增长点。

3.自动驾驶:新基建推进全局认知下的车路协同

业界共识认为,车辆作为城市交通网络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只靠车辆本身的智能判断而没有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合,几乎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智能驾驶。城市级交通大脑或中枢平台通过部署于路侧的智能网联新型交通基础设施,能够基于车辆需求与环境情况,持续发布各类驾驶信息,将人、车、路等要素充分协同起来,服务自动驾驶车辆。

(1)环境态势全息感知。自动驾驶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性、全局性和综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单车智能始终受限于算力与传感器,存在车辆感知范围有限、遮挡盲区等问题,路侧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则可以将经过中枢感知与计算的价值信息实时传输至车辆。

(2)复杂情况决策协同。在路口、隧道、坡道、桥梁、极端天气、交通事故等复杂的交通环境中自动驾驶难度较大,不但需要通过中枢提前预判并告知预警,更需要通过路侧新型基础设施及时传输辅助决策的信息。

(3)高精地图在线支持。从当前大多数车厂的技术路线来看,自动驾驶的实现大多需要高精度地图的配合,需要对道路、设施等进行更精细地感知与建模,而这不可能单纯依靠车载设备来实现,需要交通大脑/中枢通过新型基础设施进行感知、建模与数据双向同步。

04结语

时至今日,安防行业早已越过了过去十年以前端建设、CV算法为主的时代,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各类需求不断增多、政策法规持续利好,行业正在发生全面变革。可以预见在新基建的背景下,安防行业无疑会迎来一波新的跨越式发展,这更需要业界厂家聚集核心产品技术研发、抓住规模化应用场景、持续交付客户价值,如此方可抓住结构性发展机会。

文 / 刘弘胤 佳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转载来源: 中国安防协会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宜城市将用“电子眼”监控保护基本农田

    3月23日,笔者从湖北省宜城市国土资源管理会议上获悉,为无缝隙、全覆盖地实施耕地保护,宜城市下月正式启动“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视频探”的立体耕地保护电子监控系统。

    2024年4月24日
  • 家电企业进入安防 3C延伸先入为主

    由“3C融合”战略演化出“自由连接”主题,以“跨界互联”为概念的技术和延伸产品在本届SINOCES展大放异彩。

    2024年2月8日
  • 美国机场曝安检漏洞:炸弹违禁武器通过率超95%

    台媒称,一项对运输安全局(TSA)进行的内部调查,发现美国几十座作业最繁忙的机场存在严重安全漏洞,便衣探员挟带假炸弹和违禁武器,顺利通过安全检查的机率高达95%。

    2024年2月5日
  • 如何实施公共数据开放?杭州发布工作细则

    为规范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起草了《杭州市公共数据开放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实施细则主要内容是为了规范和促进杭州市的公共数…

    2024年3月8日
  • 热到融化?宇视防暑有“凉”策

    进入三伏,晴热酷暑不断,不仅户外劳动者需做好防范,高温作业设备也在迎接不小的“烤”验。身边的宇视设备都有哪些防暑妙招?来一探究竟!

    2024年2月12日 资讯
  • 信息安全及相关领域行业国家政策发布情况

    人脸特征信息为高敏感性信息,且人脸信息易于读取,存在人脸信息泄露的高风险。若有不法人员企图通过不法手段获取这些信息并加以利用,其后果不堪设想。人脸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的性质属于公民隐私权范畴,非法搜集、使用或交易都将承担包括刑事、民事和行政在内的法律责任。那么我国法律对于人脸数据提供了哪些规定呢?

    2024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