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看5.5G产业:时代技术已近 商业可期

【安防在线 www.anfang.cn】5.5G成为MWC 2023的关键词,再一次点燃了产业对5G商业价值的热情。

5G产业发展繁荣 进入良性商业循环

根据GSMA&GSA2022年12月最新统计数据,全球已商用240+张5G网络,已发布1700+款5G终端;截至去年年底,5G用户已超过10亿;全球前20 top运营商ARPU增长10%,相比全球基线1%增长。

从2023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看5.5G产业:时代技术已近 商业可期

华为运营商BG总裁李鹏在演讲时表示,2022年,全球有超过10亿5G用户线上体验高清赛事,超千万家庭通过5G互联实现无缝沟通和极致娱乐体验。“全球5G商用三年的部署规模相当于4G商用五年的水平,5G部署进展远超4G同期。”李鹏说道。

随着5G发展势头增强,5G网络规模不断扩大,5G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释放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华为ICT战略与Marketing总裁彭松指出,5G发展三年的全球用户渗透率和4G发展五年的水平相当,而且第一波5G用户渗透率超过20%的运营商普遍取得了显著的移动业务收入增长。同时,随着终端、内容、体验和商业模式等不断丰富,吸引更多的运营商和伙伴加入繁荣5G的浪潮,说明市场正在由基于风险决策转向基于收益决策,5G商业成功加速走向确定性。

根据华为的介绍,在To C方面,基于5G网络的强大能力,可以为不同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体验,当前中国运营商已经开始了这种新变现模式的探索。

在To H方面,截止2022年底,全球已有95家运营商商用了5G FWA业务,发展了超过1千万家庭用户。5G FWA部署快、体验好、成本低和更绿色,在老旧铜线替代和EM家宽市场都已被市场接受,欧洲、中东和非洲的运营商都取得了突出的商业结果。

在ToB方面,彭松认为,运营商通过5G专网可以建立和企业的深度业务连接,撬动3~10倍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空间,实现云、数据中心、F5G和增值服务等新业务的销售。当前看,海外5G ToB专网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仅2022一年,海外运营商建设的5G ToB专网数量就已经翻番,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5G面向行业的应用为运营商带来实际的商业价值,成为运营商收入增长的新引擎。

5.5G时代技术已近 商业可期

当前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5G发展还不均衡,个人和家庭用户需要更好的体验,行业数字化也对5G提出了更高要求。

5.5G(5G-Advanced),是5G和6G之间的过渡阶段。2020年11月,在2020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华为常务董事汪涛首次提出5.5G概念。

在 5G 泛在千兆体验、百亿连接的基础上,5.5G 将指标进一步升级,提升为:泛在万兆体验,千亿连接。具体来说,5G-Advanced 将必须实现下行万兆(10Gbps)、上行千兆(1Gbps)的峰值速率,以及毫秒级时延、低成本千亿物联。

毫无疑问,5.5G将在当前固有特性的基础上,不仅满足海量连接、超低时延以及上行高速率等需求,在应用场景上也更注重新兴技术与5G的融合、新业务需求、降低成本以及节省能源等行业诉求。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ICT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杨超斌表示:“5G高速发展,新的业务需求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对5G网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5.5G是5G网络下一步升级演进的必由之路,已在产业形成共识,是确定性产业发展趋势。

杨超斌表示,目前6G还处于早期研究阶段,因此5.5G是5G网络下一步升级演进的必由之路,对此产业界正在加速形成共识。对于5.5G产业发展,需要从四个方面,携手全产业共同推进:

一、产业标准节奏明确:5.5G已经开启标准化的进程,将通过3GPP Release18、Release19、Release20三个版本定义5.5G技术规范,持续丰富5.5G的技术内涵,Release18 版本将于2024年H1冻结;F5.5G已经从产业倡议落地标准设计,ETSI在去年9月份发布了F5G Advanced的白皮书,牵头定义的F5.5G第一个标准版本Release3将于2024年H1冻结。IETF、IEEE也全面开展SRv6、Wi-Fi 7、800GE等Net5.5G第一阶段相关的标准工作,相关标准将在2024年全面发布。

二、频谱资源策略清晰:频谱资源是无线网络的基石,5.5G产业共同推进Sub 100GHz频谱走向NR:一方面,当前存量频谱通过频谱重耕按需整合,逐步走向5.5G;另一方面,共同推动毫米波和U6GHz超大带宽频谱商用,为5.5G提供资源保障。

三、产业共识稳步推进:5.5G在产业界已形成广泛共识,全球领先运营商积极推进5.5G标准制定及技术创新验证。本次巴展期间,GSMA牵头产业界伙伴组建5.5G Community,WBBA(世界宽带协会)也已于2022年正式成立并发布面向F5.5G的Next Generation Broadband Roadmap白皮书,OMDIA在去年9月份发布了Net5.5G白皮书,从技术演进、应用场景、产业生态等对齐产业目标,拉齐产业节奏,加快商用进程。

四、平滑演进保护投资:5.5G将通过存量频谱重耕、设备多模复用等关键技术,实现5G网络已有资源的按需整合,逐步向5.5G平滑演进,充分保护运营商已有投资。

华为指出,5.5G时代具备5大主要特征,即10Gbps体验、全场景物联、通信感知一体、L4级别自动驾驶网络、绿色ICT。在华为看来,5.5G时代通过技术创新,相比目前的5G能力,将给运营商带来10倍的网络性能提升,并将助力运营商开辟5大商业新机会,撬动100倍商业新机会。

一是沉浸交互体验业务的爆发。3D类应用将成为主流,如线上3D商城、24K VR游戏、裸眼3D等。在5G时代,沉浸带来新的体验,而到了5.5G时代,沉浸+交互体验将成为刚需。随着终端技术的持续突破和内容的加速繁荣,预计5.5G时代沉浸交互业务的在线用户将超过10亿,相比现在增长100倍。

二是深入使能行业数字化。5G专网随着能力不断增强,将扩大10倍应用场景,关键应用场景单连接的价值也将超过10倍。华为预计,5G专网部署数量将从现在的1万张增长到2030年100万张。光纤连接也将从家庭和企业延伸到生产线和机器设备。

三是云上应用进入新时代,网络连接获得新机会。华为称,企业应用上云和上多云已成趋势,不管是边缘应用云节点之间或者边缘云节点与中心云的互联,还是企业/消费者跟云的连接,都需要实时、可靠、便捷的连接,这将给传输网络带来新的机会。

四是物联开启千亿连接时代Passive IoT技术的引入,移动网络实现了从高速有源到超低速无源物联的扩展。5.5G无源标签不仅可以传输数据,而且可以跟定位、温度传感器等相结合。无源物联应用场景广泛,可应用于仓储海量物品自动盘点、农业养殖、个人物品定位寻找等领域。目前无源标签市场每年的消耗量超过300亿个,未来随着行业推进数字化,标签的使用量有望达到每年1,000亿个。

五是从通信到通信感知一体,开辟新的应用服务。具备感知能力的5.5G网络可应用于智慧城市道路交通服务、周界感知等场景,让城市基础设施更高效更智能。以道路交通为例,雨雾天气场景下,5.5G网络可以自动感知道路障碍或异常,并在1公里以外通过地图通知驾驶员,保障出行安全。

阅读剩余 37%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台州临海远程监控重点餐饮单位厨房

    今年以来,临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阳光厨房”工程与市政府“智慧监管工作”并轨,建立重点餐饮单位“千里眼”视频监控系统,为食品质量的实时全程监控,食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图为执法人员正在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某餐饮单位后厨操作情况。

    2024年2月6日
  • 滨城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 高清“天眼”构建和谐社会

    2013年,滨城警方启动了高清“天网”二期工程建设,按照“圈块格点”的布局,规划建设96个卡口、67个电子警察、6500个监控摄像机,进一步提高视频监控覆盖率。目前,已建成32个卡口、28个电子警察、2000余个监控点,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届时视频天网守护全城。同时,计划建成“110”工程,即车辆、人员在城区每行驶1华里、乡镇每行驶10华里就能被抓拍一次。

    2024年9月15日
  • 2023年需要关注的网络安全趋势

    有一些因素将在2023年影响企业高管加强数字防御的方式,网络安全仍是重中之重。勒索软件攻击数量正在增长,零信任模式变得越来越流行,由于俄乌冲突正在持续,获得国家层面支持的网络攻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2024年2月19日
  • 《智慧康养适老化信息服务环境技术要求》标准征集参编单位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至2050年,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4.8亿,面对这一严峻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 2021年,工信部、民政部、…

    2024年3月3日
  • 力维智联荣登“2021年度人工智能企业百强”榜单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围绕数据这一关键生产要素,力维智联在数据的接入与汇聚,和数据智能方面,通过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和丰富的项目实践,筑起坚固的AIoT技术护城河;在企业与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解放人力,降本提效,书写下一个又一个成功故事。

    2024年2月9日
  • 浅淡中国安防技术市场的发展与变迁历程

    伴随着中国安防技术市场的发展与变迁,经过了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安防技术市场已经成了大气候,中国安防产业已堪与IT产业并驾齐驱。

    2024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