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四月的杭州宛若人间天堂。行走在“三吴都会”,处处安定有序:24小时警灯闪烁的警务站、全天候巡逻的治安民警、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驻村警务室、科技感满满的智安楼宇小区……平安,已成为这个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一张最靓丽名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平安幸福的背后,是浙江省杭州市公安机关多年来守正创新系统推进治安管理工作提档升级的不懈努力。
“数智赋能”创新前端防控
最近,尧女士接到电话称其涉嫌洗钱犯罪。不到5分钟,接到反诈平台预警的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分局城厢派出所民警赶到尧女士家中,保住了她辛苦攒下准备买房的49万元存款。
这样的速度来自数字化改革赋能。去年3月,作为全省“公安大脑”建设整体试点单位的萧山分局,建立警、企、院实体化联合运行的现代警务研究基地“云啸”研究院。正是这个作战能力超前的预警系统,在一起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破获后快速研发出预警模型,在一电商仓库内锁定了类似案件的几名犯罪嫌疑人。
近年来,杭州市公安机关依托“公安大脑”建设和警企战略合作矩阵,建立预警中心、迭代预警模型、完善预防机制,研发3大系列15类预警模型,配套预警发现、二次研判、核查反馈的闭环处置机制,成效明显。
数字化改革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把治安防控的触角延伸到最前端。据统计,去年杭州市公安机关累计下发预警指令3.9万余条,成功预警各类案事件风险390余起。同时,重大安保工作被纳入立体化、信息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框架。全市统筹布建视频感知前端49万余路,同步推进“智安单元”建设,数字安保指挥平台可复制可迭代,主城区实现“5分钟见警力、2分钟见警车”。
创新机制提升警务效能
为破解非警务报警占比高、分流难等难题,杭州市公安局会同市委政法委,以推动镇街警网协同为切入点,推动非警务报警归口处理、源头治理,构建市、县区、镇街三级分流体系,确保事前“分得出去、分得规范”、事中“落得下去、承接得了”、事后“化解得了、控制得好”。非警务报警分流处置体系使原来公安一家“统包大揽”的“单打一”,逐步过渡并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及镇街跨部门协作联动协同,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共治格局。萧山分局新塘派出所所长沈世芳说:“现在的110实现了政府‘一网统管’,试点以来派出所非警务报警处置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警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辖区有效警情与纠纷警情也实现了双下降。”
杭州市公安机关还创新警网协同机制,将派出所“两队一室”勤务模式复制到全市191个镇街,以24小时运行的综合信息指挥室为“小脑”,整合执法力量、综管队伍、调解员、网格员等基层治理力量2.8万人,年均处置非警务报警50余万起,占有效警情30%以上,全市重复报警同比下降25.43%。今年,杭州市公安局率先出台110与“12345”市长热线高效对接处置方案,加强对“一人多警、一地多警、重复报警”的多维研判,提升了警务效能。
发动“义警”推进群防群治
路遇高龄老人不慎摔倒,外卖小哥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将老人扶到阴凉处;送头孢和送啤酒的两个外卖小哥在同一个目的地相遇,敏锐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成功挽救了一名女子的生命……发生在杭州的这些小事温暖人心。
2019年起,杭州市公安机关将全市范围内平安类社会组织及分散的“义警”队伍串珠成链,组建志愿者队伍,承担巡逻防范、隐患信息收集、帮扶教育、矛盾调解、平安宣讲及应急救援等工作,筑起一道群防群治的平安防线。
“我们尽可能发动一切可发动的力量。”杭州市公安局基层基础管理支队支队长叶红介绍,他们积极打造“杭州义警”品牌,建立市公安局、县(区)公安(分)局、派出所三级管理架构,研发义警数字驾驶舱、“杭义码”,建立激励奖励工作机制,形成“公民警校”“武林大妈”“西子义警”“物联会”“桐君哨兵”等义警品牌矩阵。
今年以来,杭州市公安机关还深入开展“千警强网格”“千校进村社”行动,依托社区警务室(站)等警务支点和邻里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社会资源,在全市建成千所集义警发动、安防教育、技能培训、警务协商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警校。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