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城管局多向发力缓解停车 智慧停车打造停车新常态

2018年起,苏州市启动停车便利化工程,以市民实际需求的停车便利问题为突破口,坚持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合理引导,不断扩大停车设施规模,改善停车秩序,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停车便利化工程实施以来,市城管局以停车便民、惠民为宗旨,多向发力,在扩大停车设施规模、立法规范、智慧管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工作,确保停车便利化工程“硬件”有实力,“软件”有底气。

01建章立制高位引导城市停车管理

破解停车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迫切需要在建章立制和科学规划上进行高位引导。近年来,苏州市不断出台停车管理相关法规办法,充分发挥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苏州市城管局多向发力缓解停车 智慧停车打造停车新常态

2019年,《苏州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施行,规定了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机动车停车场免费停放时间从原来的10分钟延长至30分钟,这是江苏省地方立法中首次明确免费停放时间。

该办法还明确了多项特殊车辆停放相关规定:机动车停车场应当按照规定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公共停车场应当按照规定建设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和充电设施、新建住宅小区应当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者预留建设安装条件。此外,还对机动车停车场经营者和使用者的行为规范作出相应的规定,落实了违法违规人员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该办法的发布实施,对理顺停车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停车设施、提升智慧管理起到了重要政策保障作用。

2021年,苏州市编制了《苏州市停车管理“十四五”发展规划》,系统阐明了“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坚持供需两端发力,提高停车供需匹配效率,以有限的停车供给服务更多停车需求;坚持市场运作,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停车设施产业化,规范停车秩序和停车服务收费行为;坚持统筹协调,健全长效监管工作机制,建立停车设施科学评价制度。作为指导停车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重要依据。

2022年,《苏州市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发展实施方案》发布施行,首次指出到2025年,全市城市停车泊位与机动车保有量的比例力争达到1.2:1以上,明确了停车位配比目标。同时,还提出了具体指标要求和时间表:到2025年底,在供需矛盾突出的区域增加路外和路内公共停车泊位6万个以上;全市完成不少于100处重点区域停车设施优化提升任务,全面建成停车诱导系统。该方案作为“十四五”期间指导全市停车设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推动苏州市停车设施发展,切实保障市民停车泊位供给。

02多渠道扩容,泊位供给“补短板”效果显著

五年来,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建成使用换乘停车场、限时路内泊位增划、高架桥下空间和零星地块利用等方式,苏州市稳步扩大泊位供给,新增停车泊位85.6万个,为市民提供基本出行保障,提升停车管理服务与水平,实现从“治理停车乱”向“解决停车供需动态平衡”良性转变的同时,不断提升市民停车体验。

昆山市通过向下挖掘停车空间的方式,建设“仓筒式”地下停车库,将原来地面上3个停车位大小的空间在地下扩容成48个车位,搭载智慧停车系统,90秒即可完成停车。充分利用狭小、零散空间,实现“小口袋、大容量”,有效缓解昆山森林公园景区周边停车资源紧张的问题。

针对老旧小区、机关单位、公园景区集中的区域,提高土地复合利用率,在有限地理空间上,拓展空间维度,探索建设立体式停车设施。吴江区建设智慧停车楼,设有6个停车库,505个泊位,其中1个车库配备64个新能源充电桩,为市民提供便捷式的“一键存取”服务,通过采用先进的“升降横移式”技术,实现空间最大利用。

姑苏区利用公园地下空间,建设地下两层供小型车辆停放的停车场,建成后再恢复公园。停车场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停车588辆,其中充电桩车位105个,设置地上临时驳车点1处。工程总体布局为将公交车、小汽车、地下通道三大功能垂直布置,以垂直电梯、扶梯作为转换;公园南侧出入口连接穿越护城河隧道,进入苏州古城拙政园片区,最大程度体现为社会服务的便利性。

相城区根据《苏州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建立临时公共停车场新(改)建项目联审会议制度,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自2020年以来,共联审建设了29个临时公共停车场,共计泊位6509个,有效缓解了周边居民停车压力。

2019年,《苏州市区轨道交通P+R停车场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对符合换乘优惠条件的车辆停车收费实行5折优惠。目前全市共有16个轨交P+R停车场,其中14个已投入运营,2个正在升级改造,累计换乘8.9万余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城区的拥堵问题。今年上半年,轨交3号线戈巷街站周边立体P+R停车场将正式投入使用并实行停车费5折优惠,轨交1号线金枫路站周边P+R停车场也将建成投入使用。

2023年,苏州市将按照“分散布局,就近就便”原则,将停车矛盾较突出的老旧小区、医院、商圈等作为重点区域,以“分步式”为重点,通过换乘停车设施建设、路内停车泊位增划、零星地块利用等方式,目标全年新增重点区域公共停车泊位1.5万个,其中“分步式”路内停车泊位5000个。

03开门纳客共享停车激发服务潜能

苏州市推进停车共享,深挖资源潜力,按照“能开放、则开放”的原则,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将内部停车泊位对外开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商业、居住社区等积极参与,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共享停车泊位约1.6万个,充分提高了停车设施利用效率,满足周边居民停车需求。

太仓市率先通过智慧停车平台实现44家机关、事业单位2212个停车泊位线上共享,市民可以自行通过手机端进行预约入场,同时共享停车严格实行积分管理制度,只有通过实名注册并绑定车牌后,方可进入共享停车场,上线以来,累计为市民提供共享服务次数超过38.6万次。

常熟市通过开放式小区停车治理新路径,已在16个临近商业街的开放式小区推广“白天对外提供有偿共享,夜间限制外来车辆保障业主停车”的共享模式;同时通过常熟市级智慧停车平台数据分析,挖掘14个停车场415个泊位,开放线上分时包月共享模式,实现了停车位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及车主停车服务的最优化。

2023年,苏州市将继续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将内部停车泊位对外开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商业、居住社区等积极参与,全年新增共享停车泊位4000个。借鉴成熟经验,进一步盘活既有停车资源,推动昆山市依托“牡丹停”实现线上共享;太仓市积极推动商业、居住社区对外共享,探索“商居”共享停车模式。

04便捷化、无感化 智慧停车打造停车新常态

苏州市大力推进智慧停车建设,按照“1+10”构建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不断完善各级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通过路内停车泊位智能化改造、停车场设备升级等方法,至2022年底,累计接入停车泊位动态数据70.2万个,其中包括大悦春风里、苏州中心、龙湖狮山天街、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市立医院本部等多个大型商业体和医院的停车场动态数据,为市民合理规划行车路线,提升出行效率提供了极大便利。完善线下分级停车诱导系统,通过苏州微城管、苏周到等平台进行线上发布,提高市民停车便捷度。

苏州市还探索应用智能翻板、高低位视频、巡检车等新技术,完成全市418条收费道路智能化改造,整体道路智能化率80%,收费模式逐步从人工收费转向电子收费,张家港市于2022年初率先实现全域道路泊位无人收费。

截至2022年底,苏州市通过苏周到、ETC、微信、支付宝等方式,完成超过400处停车场“无感支付”改造,车辆停车收费操作全过程仅需2秒,比传统停车场节约了80%以上的时间。2023年,将继续扩大“无感支付”覆盖面,大力推广“无感支付”应用,实现基于苏周到、ETC、微信、支付宝等方式的“无感支付”试点应用苏州大市范围内全覆盖,省去排队扫码烦恼,为市民停车缴费按下智能“快捷键”。

05“智在城市·智行无忧”智慧停车

新时代下,停车已然成为民生业态刚需。顺畅、快捷、精准等是智慧停车的关键词。现代停车行业得到顶层政策的支持及市场原动力的驱动,政府、行业正在砥砺前行,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在寻找参与建设、治理与服务的有效途径。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