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事渔船搜救 水域救援的多重挑战和无人船艇技术

5月16日,远洋渔船“鲁蓬远渔028”在印度洋中部海域倾覆,船上39人失踪。截至5月24日11时,“鲁蓬远渔028”倾覆搜救工作现场已打捞起7具遇难者遗体。失事船体状态未见明显变化,继续缓慢向东漂移。

澳洲、印尼、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多国、多个方面都加入了搜救,与中方一起在海上网格式排查。据悉,斯里兰卡军舰于20日抵达事发海域,通过派遣小艇进行勘察和探摸,寻找幸存者和遇难者遗体。中国派遣船舶靠近事故船只,进行水下探测和敲击,为救援提供必要信息。

对水上搜救尤其是海洋搜救来说,水域复杂而广阔、人员落水水深难测、救援资源有限、需多方联动搜救等都是难点。

失事渔船搜救 水域救援的多重挑战和无人船艇技术

加强搜救队伍和装备建设是提高搜救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无人船艇通过搭载多元化的传感器,实现自主航行、智能避障、目标识别、多模通信等功能,可以执行危险、艰苦、不适合有人船只工作的任务。

无人船艇通过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目标识别与图像处理技术等结合,进行水上监察监管、巡逻执法、目标物搜索、人员救助与传输、运送应急物资等。

目前,无人艇技术正朝着集群化、智能化发展。

针对水面巡防,企业研发的水上无人探测船可实现水下声呐探测、电子围栏、自动避障、定速巡航、自主规划航线功能;在失联、电量低情况下自动返航;同时能语音通话和红外夜视。

而无人侦察船,在诸如洪涝灾害场景下,可以代替工作人员进行水上巡逻,通过人工遥控或路径规划,在自主巡逻的前提下,可以拍摄水面影像回传,还具备水下测深、水上执法、喊话驱赶等功能。

而水面救生机器人作为基础的水上救生装备,在特大暴雨、抗洪抢险任务中已有广泛应用,通过搭载智能水面救生系统,利用智能摄像头识别险情,自动触发投放救生设备完成救援,相较于传统救援设备,响应快、安全性高、救援成本低。

目前,无人船艇的市场不断打开,应用场景包括应急救援、巡逻执法、水面救生、水质监测、水文测量、水下测绘、海洋观测、国防工业等,给无人船艇发展带来了极大空间。而对于水上搜救来讲,对恶劣水域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多航态无人船艇的智能水平将成为提升方向。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德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政企合作 多方出资

    赴德国考察学习,对德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相关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以为,德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水平未必比中国城市高多少,但是其建设智慧城市的相关做法与经验,却非常值得我国众多专家学者、各级决策层参考以及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借鉴和学习。

    2024年6月14日
  • 《深圳商报》特别报道:达实智能走出自己的深圳故事

    8月26日,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3周年,《深圳商报》推出特别报道“致敬奋斗的你”。达实智能董事长刘磅作为被邀请的10位深圳企业家之一,向大家讲述了属于自己的,也是属于达实的深圳故事。

    2023年10月6日
  • 物联网技术如何助力“数字哨兵”智慧防疫

    数字哨兵整体涉及的技术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物联网和人脸识别。人脸识别功能很好理解――依靠AI技术将人脸和核验信息进行比对;物联网技术则是为了让数字哨兵与远程管理端更好地连接,在减少运维成本的同时增强时效性。

    2024年2月18日
  • 团标《低速无人驾驶清扫车安全规范》正式发布

    由低速无人驾驶(LSAD)产业联盟标准化委员会宣布提出,深圳市机器人标准检测技术学会、低速无人驾驶(LSAD)产业联盟标准化委员会归口管理的《低速无人驾驶清扫车安全规范》(T/SSITS 2002―2022)团体标准,于2022年12月23日发布,并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实施。

    2024年2月23日
  • Shure旗下DIS荣获2013年度智能建筑十大会议系统品牌

    2013年12月6日, 2013年度(第八届)中国市场智能建筑十大品牌颁奖盛典在京盛大举行,舒尔旗下DIS 获评“2013年度智能建筑十大会议系统品牌”。本次评选活动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主办, 主要根据品牌技术先进性、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性价比、服务与信誉等各个层面进行综合评比。

    2024年4月17日
  • 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发布,AI+传统行业加快融合

    9月17日在上海举办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了由Gartner和信通院联合编制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蓝皮书里的“全球AI产业地图”显示,中国目前拥有的AI企业数量为1040家,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的2039家。中国人工智能从渐次渗透到安防、医疗、零售、交通、制造、家居等众多领域,当前处于行业应用大规模起量阶段。“AI+传统行业”加快融合创新,推动社会转型升级。

    2024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