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城市面积和人口也在不断激增。城市中的交通、环境、能源等问题愈发突出,给城市运营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解决这些难题、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形态很有必要。而数字城市的出现,刚好为解决这些城市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宜、高效的解决方案,极大地提升城市的运营效率,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3年3月,数字中国顶层规划的出炉将数字城市、数字经济等热词再度推进白热化阶段。作为城市更新建设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技术应用、数字化转型等发展趋势已成为市场普遍共识。
目前,经过大半年时间运转,当前数字城市建设已取得什么样的成效、未来将如何发展、有哪些新兴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涌现等等,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
数字城市建设现状
从定义上看,数字城市是指将现实城市与数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深度数字化城市各个领域。其所包含的技术手段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智能终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数字城市带来了许多特征。
举了个例子,在视频监控领域,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目标城市数据的智能化采集、监控分析和处理,从而提速城市运营管理效率,优化城市各种资源配置等等。
正因为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性能,现全球很多发达国家正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如英国发布“数字宪章”,日本推进“超智能社会”,新加坡提出“智慧国计划”等。
国内方面,在数字中国持续发酵的背景下,我国一些大城市也在积极推进数字城市的发展。比如,《2023年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安排》明确提出,推动40个生活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政企共建、社会共享;持续提升数字治理水平,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更加完善;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基本建成城市数字底座“1+1+N”框架。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圳市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3)》,提出建设“数实融合、同生共长、实时交互、秒级响应”的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一些基础设施方面,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报告显示,截止2022年底,我国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提升,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31.2万个,5G用户达5.61亿户,全球占比均超过60%。全国110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能力。
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10.5%,位居世界第二。此外,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枢纽发布数据资源1.5万类,累计支撑共享调用超过5000亿次。
当然,国内当前数字化赋能城市建设总体还不够成熟,各个领域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远未达到可持续城市发展目标的预期。比如:城市各场景数字化应用的均衡状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平台垄断以及个体数字化生存的数字排斥等等。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主要在于数字城市和人民城市在建设理念上尚未统一。部分城市注重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忽视了把人本价值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
不过,伴随着城市数字化进程持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问题终将会被优化而且还将引发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变革,从而引导城市在更高的水平上走向可持续繁荣。
AIGC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
前面谈到,数字城市建设关键还是在于数字技术的持续赋能,没有数字技术的赋能,城市建设向智慧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成为空谈。所以迭代更新的技术在整个数字城市建设的框架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目前,市场火热的话题非大模型、AIGC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莫属。其中,就AIGC来讲,有专家认为,以AIGC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而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其中的逻辑是这样的,AIGC它属于人工智能领域近几年比较新颖的技术形态。相比传统的人工智能技术比较关注数据分析,AIGC,全称为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则比较关注数据的自动合成。
而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用数据来改变业务,大体上有三个过程:一是获取数据;二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三是基于前两个过程反过来制定策略来影响业务,为业务发展指引方向。
鉴于AIGC的特性,一旦用上AIGC技术,就可以一步到位涵盖这三个过程,它不仅可以分析数据,还能自动基于分析结果和结论,生成业务行为——获得面向内容创作的生产力。
因此,可以认为,AIGC是数字化应用在更高自动化水平上的体现,实现了数据资源全流程的数字化驱动。换言之,AIGC技术有望成为数字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应用在医疗、传媒、电商、金融、教育等场景。对政企来说,则会加速拥抱AIGC,并在行业、应用和开发三个维度产生大量的创新,妥妥的未来掘金之路。
整体来看,打造高端、高效运营的数字城市,首先要加强数字底座的建设,其次要提升数字服务和场景应用的水平,同时还要加大产业培育赋能和数字产业人才的培养,多措并举才能让数字城市建设产生新势能。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