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服务到边缘计算,AI来到“最后一公里”

如果把人工智能看作是一段从A到B的旅途,云计算服务是旅途中机场或者高铁站,边缘计算就是出租车或者共享单车,边缘计算在靠近人、物或数据源头的一侧,采用融合存储、计算、网络 接入、应用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就近为使用者提供服务。

如果把人工智能看作是一段从A到B的旅途,云计算服务是旅途中机场或者高铁站,边缘计算就是出租车或者共享单车,边缘计算在靠近人、物或数据源头的一侧,采用融合存储、计算、网络 接入、应用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就近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相比于集中部署的云计算服务, 边缘计算解决了时延过长、汇聚流量大等问题,为实时性和带宽要求较高的业务提供更好的支持。

ChatGPT的火爆掀起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浪潮,加快AI向工业、零售、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更多应用领域下沉,在应用端大量的数据需要存储计算,单单依靠云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边缘计算完善AI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国策下,我国云计算进入普惠发展期,边缘计算需求激增,云边端一体化成为未来重要演进方向。

边缘计算市场未来五年复合增长36.1%

从云服务到边缘计算,AI来到“最后一公里”

边缘计算产业进入了稳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其服务提供商逐渐多元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在市场规模上,IDC跟踪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边缘计算服务器整体市场规模达到33.1亿美元,预计2020~2025年中国边缘计算服务器整体市场规模年复增长率将达到22.2%。沙利文预测中国边缘计算的市场规模预计在2027年将达到2509亿元人民币,2023年至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6.1%。

边缘计算生态产业茁壮成长

边缘计算目前处于爆发初期,产业链上的业务边界相对模糊。对于单个厂商而言,既需要考虑与业务场景的融合,又需要从技术层面具备适应业务场景变化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保证与硬件设备具有较高的兼容性,以及项目落地的工程能力。

边缘计算产业链划分为芯片厂商、算法厂商、硬件设备制造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等。芯片厂商大多研发从端侧到边侧再到云侧的算力芯片,除边缘侧芯片外,还研发加速卡以及配套的软件开发平台。算法厂商以计算机视觉算法为核心,打造通用或者定制算法,亦有打造算法商城或者训推平台为主的企业。设备厂商积极投入,边缘计算产品形态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从芯片到整机的边缘计算产品全栈。解决方案商针对特定行业,提供软件或者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

在智慧城市领域

城市物业的综合巡查目前普遍采用人工巡查的模式,人工巡查模式存在耗时费力成本高、过程依赖个人、覆盖面和巡检频率不佳、质量管控不严的问题。同时在巡查过程中记录了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资源未转变成数据资产为业务赋能。通过将AI技术应用于移动巡检场景,企业打造了城市治理AI智能巡检车,该车采用物联网、云计算、AI算法等技术,搭载高清摄像头、车载显示屏、AI边端服务器等专业设备,结合“智慧系统+智能机器+员工辅助”的巡查机制,推动城市治理由人员密集型向机械智能化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从被动应对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

在智慧工地领域

基于边缘计算的智慧工地解决方案将AI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于传统建筑行业安全监控工作,通过在工地放置一个边缘AI分析终端,完成基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自主研发视觉AI算法,全时侦测待测事件(如检测是否佩戴安全帽),提供人员、环境、安保等安全风险点识别及报警提醒服务,主动识别不安全因素,AI智能值守,节约人力成本,满足工地的人员、财产安全管理需求。

在智能交通领域

云边端架构已成为智能交通行业应用部署的基本范式,云侧负责集中式管理以及部分数据处理,边侧主要提供边缘端数据分析计算决策处理,端侧主要负责业务数据采集。

在车路协同、全息路口、自动驾驶、轨道交通等具体场景中,有大量的异构设备接入,这些设备需要进行接入管理、退出管理、告警处理、运维处理。边缘计算可以分而治之、化大为小,提供跨层协议转换功能,实现异构数据的统一和稳定接入乃至协同控制。

在工业制造领域

生产流程优化场景:当前大量离散制造系统受限于数据的不完备性,整体设备效率等指标数据计算比较粗放,难以用于效率优化。边缘计算平台基于设备信息模型实现语义级别的制造系统横向通信和纵向通信,基于实时数据流处理机制汇聚和分析大量现场实时数据,实现基于模型的生产线多数据源信息融合,为离散制造系统的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设备预测性维护场景:工业设备的维护分为三种:修复性维护、预防性维护和预测性维护。修复性维护属于事后维护,预防性维护和预测性维护均属于事前维护,前者基于时间、设备性能、现场使用工况等综合因素对设备进行定期维修,更多还是凭人的经验,后者则通过采集传感数据,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基于工业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准确预测故障何时发生。

工业质检场景:工业视觉检测领域首先是以传统的自动光学检测(AOI)形态进入质检领域,但AOI发展至今,在诸多缺陷检测等复杂场景中,由于缺陷种类繁杂,特征提取不全,适配算法延展性差,产线更新频繁,算法迁移不灵活等多种因素,传统AOI系统已难以满足产线发展的需求。因此,以深度学习+小样本学习为代表的AI工业质检算法平台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视觉检测方案,AI工业质检平台经历了经典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检测算法两个阶段。

阅读剩余 34%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CC”新拼争 CMOS将要上演应用逆转

    近些年来,虽然CMOS芯片始终处在一个默默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受到CCD传感器光环的覆盖,所以很难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不过,这也为CMOS的发展与腾飞提供了更多的积累过程。

    知识 2024年4月15日
  • 南京将设200亿美元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进国内第一方阵

    7月6日晚,华天科技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布局,公司拟在南京投资新建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产业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80亿元,分三期建设,主要进行存储器、MEMS、人工智能等集成电路产品的封装测试。“华天科技此次是与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签订了项目投资协议,此类项目理应被产业投资基金重点关注。”上述南京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

    2024年7月27日
  • 中星微技术与路畅科技联合推出国内首款国标行驶记录仪

    12月27日,中星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星微技术”)与深圳市路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路畅科技”)(股票代码002813)共同发布SVAC车载智能监控系统――国标行驶记录仪,这也是中星微技术首次在汽车行业拓展SVAC+视频安全应用。据悉,该产品将于明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

    2024年2月22日
  • 英特尔发布新一代数据中心处理器芯片

    据英特尔官方介绍,第三代至强芯片使用10nm制程工艺,单个芯片最多包含40核(8380),性能较上一代平均提升46%,亦有20%的提升。对于云计算、5G、IoT、HPC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流性能提升均在50%以上。

    2024年1月28日
  • 重新认识同轴电缆与同轴视频传输技术

    本文以科学实验研究为依据,给出了监控工程常用同轴电缆的视频传输特性,指出了应用中的一些误解和误区,对干扰产生原理提出了更加切合实际的解释,归纳分析了实用的抗干扰措施,介绍了同轴抗干扰技术新进展――抗干扰同轴电缆原理和应用前景。

    2024年4月18日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六部门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到2035年,数据安全产业进入繁荣成熟期。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数据安全关键核心技术、重点产品发展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各领域数据安全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产业人才规模与质量实现双提升,对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

    2024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