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生态抢水?人工智能陷入环保争议

水是生命之源,同时也是生态之基,我们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水资源,甚至在飞速发展的科研领域,水的作用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化学原料或是功能材料。保护好水、利用好水,平衡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开发,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却似乎影响了水资源的保护。

对于科技产业来说,水是优秀的溶剂,是合适的清洁剂,甚至还是重要的冷却媒介,因此科技企业发展科技会增加用水量这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一些水资源稀缺的地方,这种新闻往往带来的就是矛盾与激愤了。

根据近日西班牙媒体的消息,由于发展OpenAI项目,谷歌的数据中心水资源消耗量开始显著增加,而其中位于哥伦比亚的一个数据中心更是占用了当地总消耗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的宝贵水资源。而当地的达尔斯小镇,因为降雨稀少,并且夏季温度接近48摄氏度,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非常高。简单的说,谷歌用宝贵的水资源冷却计算机的行为,对他们而言就是威胁到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事实上,当地媒体也早已因为数据中心五年增加了两倍水消耗的问题,以及此前谷歌提出的在哥伦比亚盆地再开设两个数据中心的计划提出了警告,明确表示动植物群以及当地农业会因此遭受威胁。

和生态抢水?人工智能陷入环保争议

而谷歌并非是唯一的“众矢之至”,微软去年就从曾经因为类似的问题在荷兰引发了争议,并且最终还间接导致了其原本在荷兰建立数据中心的计划被拒。值得一提的是,荷兰当时也已经因为特斯拉的原因,每年消耗着大量的水在其“超级工厂”上。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企业用水量的急速增长已经成为了常态,这并非个例,甚至前文也提过,水作为冷却媒介这基本是现阶段无法避免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要素——AI(人工智能),本身的争议还没有解决。

一方面,大部分因为发展AI而造成用水过渡的科技企业,其开发项目当地居民是不知情的,甚至连部分科研机构以及高校都开始反馈这一情况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尽管AI的井喷式增长,尤其是像谷歌、微软这些互联网商业巨头的AI系统,给他们的数字产品、服务带去了很大的优化,但是背后暴露出的安全问题同样我无法解决。甚至时至今日,抵触AI开始挤兑人工的意见仍然不在少数。在这种背景下,未经说明的占用水资源这种重要资源进行AI开发,自然也就激化了AI矛盾。

当然这些报道和反馈并非是在针对AI发展本身,而是在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当AI开始与生态“抢水”,我们是不是应该先解决硬件层面或者技术层面的问题,以减少科技发展对于生态的不利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参考消息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滴滴上线首期“安全发布” 公开安全运营情况

    “安全发布”是滴滴面向社会公开透明、公示安全运营情况,听取公众意见、建议以及促进社会共建、共治的沟通平台。首期发布内容为“车内冲突安全透明度报告”。未来,滴滴将通过“安全发布”陆续公布平台交通事故、失联上报及遗失物品找回等安全数据,积极接受各界监督,并期待各方提出建设性意见。

    2024年1月29日
  • 浙江金华智能停车诱导系统上线 看着手机就能找到车位

    据悉,这款停车诱导系统分为智慧停车公共服务平台(WEB端)和金华智慧停车APP。可为车主提供实时车位、一键导航、附近搜索、数据上报、交通公告等服务。该系统还采用聚合展示技术,实现区域级停车分布情况展示,便于停车场的综合管理。

    2024年2月7日
  • 重庆市、四川省《智慧高速公路第2部分:智慧化分级》发布

    由重庆市交通局、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联合提出并归口管理的《智慧高速公路第2部分:智慧化分级》(DB50/T 10001.2-2021 DB51/T 10001.2-2021)地方标准,于2021年11月25日发布,并于2022年02月25日正式实施。

    2024年1月28日
  • 加强视频监管 春运行车畅通

    针对春运期间,冬季雨雪天气和冰冻灾害的特殊情况,做好提前预防,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及时获取气象信息。加强视频监控监管,对重要干线公路、收费站、服务区、治超检测站等重点节点及高速公路主线,有重点地实施视频监控。完善信息发布体系,及时提供出行信息服务。

    2025年2月12日
  • 汉阴公安对办案区实行无盲点监控

    汉阴县公安局让执法办案更公正透明,对办案区实行无盲点监控,办案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同步刻录光盘,录音录像及笔录无法删改。

    2024年9月16日
  • 高校人脸识别数据安全项目建设实践

    本文以慧盾安全建设的南京大学人脸识别数据安全项目为示例,将从高校人脸识别应用的建设背景、安全风险、项目介绍、建设方案、功能实现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能够提供一套整体参考模型,为高校的人脸识别数据安全提供借鉴。

    2024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