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日前,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天津成功闭幕。期间,大会发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4》。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基于4311家人工智能企业的属性和关系数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2024》报告刻画和分析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版图从“极化”走向“扩散”的现状和趋势。

 

 

来源 |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

日前,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天津成功闭幕。期间,大会发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4》。

报告指出,在国家战略引领下,以应用需求为牵引,立足自主创新,以平台企业及其构建的产业创新生态为主导,中国构建起包括智能芯片、大模型、基础架构和操作系统、工具链、深度学习平台和应用技术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产业创新生态和企业联盟。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经达到5000亿,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仅次于美国,全球排名第二。与美国相比,中国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和AI for science在内的20个细分领域。

2022年以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推出,人工智能步入以大模型开发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大模型开发带来创新模式变化。拥有高质量数据集、高性能算力集群和工程化能力的头部科技企业、新型创新组织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合作,成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

作为通用目的技术,从“极化”走向“扩散”是人工智能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大模型的开发和商业化应用一方面加剧了人工智能在若干前沿城市的“极化”,另一方面为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的“扩散”创造了条件。基于4311家人工智能企业的属性和关系数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2024年》报告刻画和分析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版图从“极化”走向“扩散”的现状和趋势。

2017年之前,是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极化”阶段。尤其是北京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策源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以来,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推动人工智能快速扩散。尤其是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扩散,加快了人工智能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步伐。

从4311家人工智能企业技术合作关系的地理空间分布看,表现出“极核”状网络结构特征。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构成了价值网络的核心节点,技术赋能占全国技术赋能关系数的比重达到85.18%。从技术合作的流向看,北京市和广东省的技术合作关系最为密切,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市和上海市;排名第三的是北京市和浙江省。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技术“扩散”是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随着人工智能从“极化”走向“扩散”,中西部地区的武汉和长沙,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和西安,东北地区的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开始出现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的互动,共同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平台及其主导的产业创新生态、应用场景开放、新型创新区建设和地方政府政策响应,是驱动人工智能从“极化”走向“扩散”的关键机制。人工智能平台企业通过在后发地区建设子平台的方式,构建区域产业创新生态,助力当地优势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应用场景开放是牵引人工智能产业扩散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场景开放,是吸引人工智能平台企业及其主导的产业创新生态扩散的关键因素。新型创新区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聚集区,是平台及其子平台、大学和科研院所、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和人才聚集的空间载体。地方政府的政策响应为当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双创”环境。

大模型开发和应用深化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属性的认识。人工智能是对人类脑力的替代,技术系统复杂度远超前三次工业革命的通用目的技术,是具有基础设施性质的巨复杂技术系统。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技术体系包括大数据和云计算、物联网、5G/6G、智能机器人、智能芯片、自动驾驶、虚拟/增强现实、计算机视觉、光电技术、智能推荐、语音识别、区块链、大模型、空间技术、生物识别、网络安全、自然语言处理、算力网络、人机交互、操作系统、AI框架、知识图谱、多模态、具身智能在内的24个技术类别。其中,大模型、网络安全、算力网络、操作系统、AI框架、多模态、具身智能等技术类型是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应用活跃的技术类别。

从技术合作关系数的占比看,排名第一的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占比42.70%;排名第二的是物联网,占比11.92%;排名第三的是5G,占比8.02%;排名第四和第五的分别是智能机器人和智能芯片,占比分别为5.99%和4.60%。

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包括企业智能管理、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硬件、智能营销与新零售、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新媒体和数字内容、智能交通、智能教育、网络空间安全、智能能源、智慧政务、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慧文旅、智能安防、智能农业、AI for science在内的20个细分场景。其中,AI for science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已成为新增的关键赛道之一。

从技术合作密度的应用领域分布看,排名第一的是企业智能管理,占比11.83%;排名第二的是智慧城市,占比11.01%;排名第三的是智能制造,占比10.75%;排名第四和第五的分别是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硬件,占比分别为8.65%和7.69%。

从4431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部门企业的技术合作关系在三次产业的分布看,2023年排名第一的是第三产业,占比71.93%;排名第二的是第二产业,占比27.92%;排名第三的是第一产业,占比仅为0.15%。从2014年到2023年技术合作分布的动态变化指标来看,第三产业的技术合作关系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的技术合作关系占比则呈上升趋势。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报告原文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4》发布

来源: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旅客坐大巴进京须查身份证 进站前禁下车

    记者2日从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获悉,市内各长途客运站均已实施了来京旅客身份核录措施,进京的乘客,需查身份证。但警方表示,这措施从2012年底就开始实施,并非最近才开始执行。

    2024年4月25日
  • 《辽宁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条例》获辽宁省人大通过

    关于禁止安装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场所,《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禁止在宾馆客房、集体宿舍的寝室、公共浴室、更衣室、卫生间以及针对居民住宅窗口、门口等涉及他人隐私的场所和部位安装、使用具有视(音)频采集功能的技防系统。

    2024年2月1日
  • RADVISION与BEA推出交互式移动视频服务

    RADVISION(Nasdaq:RVSN)做为IP、3G及下一代IMS网络统一化视频通信开发工具及视频网络基础架构领先供应商,今天宣布RADVISION与全球企业及通讯底层软件领先厂商BEASystems已经开始共同合作,共同进行开发、销售和营销,帮助服务供应商提供利润丰厚的聚合型服务,提供丰富的高级视频功能。

    2024年2月5日
  • 《关于浙江省推动城市停车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21〕46号)等文件要求,切实解决我省“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提升城市停车供给效率、治理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城市停车设施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2023年4月5日
  • 徐州云龙区高清治安监控系统 向城郊覆盖

    据介绍,这套高清数字治安监控系统由14个数字高清网络监控点、12个普通监控点组成。对整个辖区以及主要出入口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画面监视功能。全新技术的应用使监控画面达到1080p全彩色,实现夜晚彩色录像。

    2024年1月31日
  • 大华股份公布星汉大模型行业落地应用情况

    公司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领域十余年的探索,深入超8000个细分场景,为大模型相关算法和工程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基于丰富的行业和细分场景业务经验,面向以视觉为核心的智慧物联领域,发布了多模态融合的行业视觉大模型――大华星汉大模型,通过融合图像、点云、文本、语音等多模态数据,大幅提升了视觉解析能力。

    2024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