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年)》推动AI深度赋能

围绕新兴技术赋能行动,上海将推动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若干个典型应用场景,实现5G广泛应用,AI深度赋能,数据全面驱动。

【安防在线 www.anfang.cn】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7月16日发布的《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上海将实施六大重点行动,分别是产业创新突破行动、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推广行动、平台载体提升行动、区域协同发展行动、新兴技术赋能行动、跨界融合创新行动,以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其中,围绕平台载体提升行动,上海将打造以临港为核心,浦东、闵行、嘉定、宝山、松江等区域构成的近郊产业带,形成“一核一带”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加强上海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国家机器人“两个中心”等平台建设,为上海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平台载体支撑。

围绕区域协同发展行动,上海将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合作。鼓励支持“三省一市”企业、高校院所组成联合体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制定,推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在“三省一市”先行先试。“三省一市”共同制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评价标准,打造一批国际先进、模式创新的示范性智能工厂。组织开展长三角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与用户企业的对接,加速长三角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共同举办智能制造论坛、展会等活动,组织开展“三省一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交流访问活动,推动长三角智能制造相关人员的互访和交流。策划发起成立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发展投资基金。

上海发布《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年)》推动AI深度赋能

围绕新兴技术赋能行动,上海将推动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若干个典型应用场景,实现5G广泛应用,AI深度赋能,数据全面驱动。

行动计划提出,上海将鼓励支持通信运营商、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智能制造企业共同研究5G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集成创新与应用,重点探索5G在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控制、物流追踪、工业AR、云化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制造型企业利用5G高带宽、低时延的技术优势,建设基于5G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提高柔性制造水平和生产过程可控性,打通企业的信息流,实现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互联互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正式发布

    《规划》提出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2024年1月30日
  • 国内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不断涌现

    名单中也有专业的智能硬件厂商,如过去专注数字音视频监控厂商海康威视,也从提供摄像机/智能球机、光端机、DVR/NVR、网络存储、视频综合平台、中心管理软件等全系列安防产品,向提供“软件+硬件+服务”转型,其最新定位是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全球提供安防、可视化管理和大数据服务。

    2024年1月27日
  • 上海发布《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年)》推动AI深度赋能

    围绕新兴技术赋能行动,上海将推动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若干个典型应用场景,实现5G广泛应用,AI深度赋能,数据全面驱动。

    2024年1月29日 下午9:32
  • 工信部发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方案

    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在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机械、航空、家用电器、家居、医疗设备、信息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集成应用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化软件、工业互联网联网、工业互联网IPv6地址等技术,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开展智能装备(产品)远程操控、健康状况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制定与执行、最优使用方案推送、创新应用开放等服务试点。

    2024年1月30日
  • 江西打造10个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支持在公共安全深度应用

    “十三五”期间,江西将重点打造10个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主攻人工智能产品、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应用、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服务。

    2024年4月15日
  • 上海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发布机器人密度的城市

    上海在智能工厂这一数字经济新赛道提前布局,并给予了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巨大且丰富的应用场景,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核心优势,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发布机器人密度的城市。

    2024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