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在线 www.anfang.cn】近年来,无人机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在飞控、导航、信息控制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下,无人机用极短的时间便完成了从“军事利器”向“商用新宠”的进化,成为国家与企业疯狂追逐的风口之一。
我国发布首个机场监测系统标准
目前,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致力于无人机产业的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两位数,发展态势异常迅猛;与此同时在市场应用上,无人机也在加速向消费级市场延伸,商业发展的不断提速带动着全球无人机规模的急剧攀升。
不过,虽然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令人欣喜,但作为一把双刃剑,无人机应用的增多也将一些负面影响进行了放大,比如“黑飞”带来的“扰航”事故。
作为一个崛起不久的新兴产业,由于管理和规范的不完善,近年来无人机“黑飞”、“扰航”等事件已经成为了各大机场的心头病。在国外,从今年3月份开始,欧洲等各地便发生了多起因无人机扰航而引发的机场延飞和停飞事故。其中,被誉为“欧洲第三大机场”的德国法兰克福机场直接遭遇两度关停。
而在我国,2017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连续两天出现的无人机扰航情况,也造成过34个航班备降、40多个航班延误,一度引发舆论强烈关注。据可靠数据显示,我国无人机扰航事件从2015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发生了不下百起。由此可见无人机扰航问题已经成为了一项全球通病。
鉴于此,面对着无人机扰航带来的航空安全威胁,以及经济财产损失,加强监管、强化治理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在这样的背景下,8月2日,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在北京正式发布《民用机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T/CCAATB-0001-2019),为我国无人机扰航治理和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福音。
据悉,该标准是我国民用机场业发布的首个团体标准。其明确规范了民用机场无人驾驶航空器监测系统通用技术的适用范围、术语定义、通用技术要求及安装部署条件,填补了国内标准空白,为民用机场采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监测提供了基本依据,为民用机场相关应用和设备制造提供了参考标准。
换句话说,该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民用机场的创新发展拥有了新的动力。
而在具体的内容上,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发布的该标准聚焦扰航实际问题,针对性地给出了诸多预防、管理和解决方案。比如设立“禁飞区”,让无人机与机场保持必要距离;在管制区应用“地理围栏”技术,组织无人机乱用;保存飞行记录、对无人机飞手进行培训、定期进行无人机维护;加强无人机对隐私和数据的保护;增强无人机故障时的人工干预等等。
这些措施源自于标准制定团队对于国内外无人机反制政策、市场需求、企业现状、关键技术和安装部署的充分调研,以及在各地举行的现场调研、试验测试等实际应用情况,因此具备高度的实用性、灵活性、先导性和有效性,对于民航高质量的发展具有保驾护航和强力补充的积极作用。
当然,在治理无人机黑飞扰航等事件中,单靠法律整治和规范还不足够,还需要从技术和意识层面的协同跟进。
简而言之,从技术上要借助科技手段加强防控,在机场周边加装监测点,利用各种反无人机技术对黑飞、扰航的无人机进行拦截、阻止和打击,将事故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时在意识上,也要培养普通民众的飞行素质,一方面通过普及宣传增强民众自觉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实名制增强民众的责任意识和教育意识。
笔者相信,在法律治理和标准规范愈发完善的情况下,结合技术和意识层面的快速跟进,未来我国无人机的扰航问题必将得到有效解决,“大飞机”与“小飞机”和谐共处的时代不日即将到来!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