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蓝皮书发布:京粤浙跻身智能产业热区前三甲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发布《人工智能蓝皮书》。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的智能产业中77%为应用产业,70%的技术输入来自于国内企业。在产业竞争力的地域分布上,北京、广东、浙江分列前三甲。

【安防在线 www.anfang.cn】记者了解到,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发布《人工智能蓝皮书》。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的智能产业中77%为应用产业,70%的技术输入来自于国内企业。在产业竞争力的地域分布上,北京、广东、浙江分列前三甲。

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介绍,蓝皮书从企业、大学、科研院所、连接者、投资者、政府六大主体中选取了1624个样本,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刻画出智能产业发展的形态。

蓝皮书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目前正处于年轻、规模小、研发强度高的状态。产业覆盖了硬件、制造、零售、机器人、金融等15个领域,背后应用技术最多为机器学习、大数据和云计算、机器人等。

人工智能蓝皮书发布:京粤浙跻身智能产业热区前三甲

从产业链上看,产业在我国的分布中77%为应用,10%位技术,5%位软硬件基础。相比之下,美国53%为技术,3%为基础,剩下的是做应用。龚克指出,应用多恰恰是我国产业链的优点。“我们是应用牵引着智能产业的发展,这些应用产生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变和消费结构转变,所以我国的产业发展是由内生驱动的,而非外部输出的产业。”

在技术输入方面,数据显示,70%的技术输入来自国内企业,22%来自国外企业,表现出企业的开放性。此外,我国企业的技术90%输出到国内企业,将近9%输出到国外企业。

龚克特别指出,以平台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新型的孵化组织和新型的创业区为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发展动力机制。

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的智能产业正处于加速扩散的过程中,在产业发展最热门的区域中,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表现最为突出,同属第一梯队。龚克表示,这份榜单综合了企业能力、融资能力、科研院所分布、连接能力、政府响应能力、人才开放度等多维度,体现了区域在智能产业发展上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龚克也提出,如何将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深度结合,仍待深入破题;如何推进人工智能的科技创新和打造开放高效的协同创新系统,还待切实努力。

“全社会都在关注人工智能,有些人欢呼人工智能的进步,有些人在担忧人工智能带来的灾难。”龚克指出,应尽快让公众了解人工智能的科普工作,关于人工智能的标准、法规、伦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应加紧推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AI赋能产业不能只靠算法?深度融合将成未来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未来技术与颠覆性创新将为人工智能在各种场景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张建伟表示,计算机、脑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的交叉发展以及与国际先进科研组织的合作,为当下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云技术、物联网、光网、宽带、5G的发展为人工智能提供充足的大数据样本,新材料、新计算、新的能源供应,使得全系统的创新有了新的动能。

    2024年4月7日
  • 浅析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发展的五大趋势

    企业是否正在探索如何在业务中最佳实施人工智能?需要考虑人工智能对于业务应用程序至关重要的5个未来趋势。

    2024年4月5日
  • 下一代机器人 最大特点是人机共融

    目前,人机共融机器人在汽车、医疗、传统制造业等领域的应用已经不稀奇,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骆敏舟介绍,在技术上,他们已经完成了煎蛋机器人、按摩机器人、咖啡机器人的研究。

    2024年4月7日
  • 最高法发文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

    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司法领域,人民法院通过创新互联网司法模式,推动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不断提升。

    2024年2月22日
  • 应对人工智能技术滥用,合作才是未来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更迭让人目不暇接。语言模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2023年刚刚过去,2024年,人们又迎来了视频和物理世界虚拟生成方面的突破。然而,在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科创、文化、教育、医药、交通等各行各业,甚至进入日常生活的当下,其被滥用的风险已开始引发担忧。

    2024年3月19日
  • 人工智能如何优先考虑安全需求?

    人工智能(AI)是一种技术能力,它的思维和行为与人类相似,并被用来帮助抵御潜在的网络攻击。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检测漏洞可以极大地提高人类的能力,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在一个人可能需要的时间内分析和报告数以百万计的网络威胁。

    2024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