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标准的落地,汽车电子车牌千亿级建设市场将打开,电子车牌企业业务布局将步入收获期。2017年12月29日,2017年12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机动车电子标识六项国家标准(GB/T 35785-2017 ~ GB/T 35790-2017),其中包括三项机动车电子标识国家标准和三项电子标识读写设备国家标准,标准于2018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业内人士表示,7月1日开始,是否安装RFID芯片由车主自愿选择,但从明年开始,新车必须强制安装。汽车搭载电子车牌是智慧交通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也意味着,未来,RFID芯片具备较大的增量空间。目前北京、南京等城市正在小范围试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报告数据显示,随着电子车牌的建设普及,将带来1500亿左右的市场。
为什么要普及电子车牌?
电子车牌被誉为汽车的“二代身份证”,与交通物联网连接后,可以实现车辆信息的收集、分析、应用处理,从根本上提升当前智能交通的管理模式,是车联网发展的基础。
过去对车辆的管理是不连续、抽查式点状分布的。有了“电子车牌”,城市交通就可进入智能化,进入随时调整的动态管理。对所有的车进行米秒定位,实现像绣花一样的精细化管理,这将是城市交通管理方式的一次突破。从市民的角度上说,这一政策更加人性化。此外,实施“电子车牌”不是解决一个地区、一个路口、一个路灯的局部问题,是一个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大问题。
电子车牌的基本特点:可存储数据(车辆型号、颜色、车主信息);可远距离读取识别标签,固定式读取设备距离在10米以上;可靠性高,读取成功率高达99.99%以上;可同时识别大量标签,最大每秒200个以上;精准识别高速运动中的标签,移动识别速度可达100km/h以上。
电子车牌的技术优势:数据加密,标签通讯过程中采用独有的算法,第三方设备无法读取;安装简易,无需任何特殊安装工具或材料;独有的人卡、车库编组匹配算法,可以准确判断出非法使用的机动车辆;全天候,可以在任何天气情况下可靠地工作。
上市企业已经摩拳擦掌 分享开拓电子车牌百亿市场
车联网时代,电子车牌是重要的入口之一。在RFID识别技术的运用下,除了符合智慧交通的发展趋势外,由于对车辆的行驶轨迹和位置信息都能有更精准的把握,也将有利于厂商围绕车联网数据展开更契合消费者的服务,金融保险、车辆保养等细分领域均有望开展新的商业模式。根据政策指引,电子车牌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明年强制执行,行业空间有望逐步打开。按照公安部规划,全国将设置监测点100万个,产业链中的电子车牌(RFID芯片)、采集读写设备、分析处理系统以及衍生的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广阔。
根据券商的数据,我国共有33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75个地级市,而一个50万辆汽车保有的中型城市,系统建设投入预计2亿元。假设前期有1/3的地级市使用电子车牌,系统建设成本产生的市场空间将达到200亿元。运营方面,每个城市运营收入约2000万/年,假设前期有1/3地级市有运营需求,每年运营市场空间20-30亿元。等到电子车牌全国推广时,预计市场空间将在初期建设基础上翻倍增长,将再增近500亿空间。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在此背景下,伴随着电子车牌国标即将实施,电子车牌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行业景气度有望上升,具备成长属性的龙头有望获得估值溢价,值得关注。A股市场上,涉及电子车牌概念的上市公司包括千方科技、沪电股份、远望谷、同方股份、高新兴、康得新、拓日新能、润欣科技、洲明科技、易华录、厦门信达、邦讯技术、数码科技、聚飞光电等14家。
结语: “互联网+”时代,“数据”的商业价值日益显现,不同的企业都在争夺用户的入口,阿里巴巴以商品需求为入口、腾讯以社交需求为入口、百度以信息搜索为入口。而正在加快普及应用的汽车电子标识,必将成为一个关键的用户入口,这个“入口”不是由互联网企业掌握,而是由交管部门掌握。这个“入口”,是交通大数据的基础,是未来无人驾驶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将对传统交通管理带来颠覆性变革,同时将为交管部门研究和治理交通拥堵提供决策参考。未来十年,我们将见证以汽车电子标识为基础的更多的“新技术、黑科技”改变人们的交通和出行方式。
(本文据证券日报、中富研究所、杜祥科贸、rfid世界网、国财经新闻网、VehicleTrend车势、北京晚报、海通证券研究信息整理,中国安防展览网编辑)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