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思锐推出基于公网的集群调度系统

捷思锐科技凭借前瞻的预言能力和对行业融合通信市场发展趋势的把控力,率先推出了基于公网的集群通系统。该系统利用公网实现集群通信调度,支持跨地区广域集群调度,克服了专网集群系统的信号覆盖区域限制等问题

随着通信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电信运营商竞争体制的不断形成,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各大运营商都加大了公网建设的投入,相信专网融入公网将是通信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捷思锐科技凭借前瞻的预言能力和对行业融合通信市场发展趋势的把控力,率先推出了基于公网的集群通系统。该系统利用公网实现集群通信调度,支持跨地区广域集群调度,克服了专网集群系统的信号覆盖区域限制;系统容量不受限制,实时对讲支持大于300人/组,音频会议支持大于20人/组;系统可与调度台结合,支持行业作业管理或指挥调度应用,通过网关设备,可与传统集群专网、电台、监控摄像头等专用终端互联互通。


捷思锐推出基于公网的集群调度系统

横空出世聚焦亮点


    清晰的语音和智能的带宽控制:采用高压缩比的语音编码,不仅占用带宽小,而且音质清晰,同时还通过加大语音打包间隔和引入静音检测技术,减少了带宽占用,同比可节省约60%以上的带宽。产品不仅可以兼容4G网络,同时在2G/2.5G网络上也可以正常使用。
  尖端的流控技术:在网络状况不好的时候,通过加大语音打包间隔的手段,来减轻抖动或丢包可能;同时如果出现丢包,终端和服务器之间立即会开启缓冲窗口,进行短时间内的语音包重传和排序。这样可以让软件在手机弱信号环境下依然可以正常使用。
  智能的功耗控制:可以使用手咪等外设进行对讲,实现集群对讲,并无须打开手机屏幕;通话时,因为适当地加大了语音打包间隔和静音检测技术的引入,所以终端网络收发的频次降低了,另利用系统音频设备的缓存机制,减少了写系统音频设备的频次;没有通话时,后台与服务器保持定时心跳,无须多余操作;通过这些省电手段,良好地控制住了手机的功耗。这样可以让手机连续运行软件超过8小时以上。
 易于管理,方便控制:为行业用户管理单位配备专用调度台,可以对集群通客户端用户进行分组管理、权限控制和统一调度。

捷思锐推出基于公网的集群调度系统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便携式移动交互监控管理平台解决方案分析

    导读:便携式移动交互平台是基于3G网络、互联网、专网、卫星网等多种网络,支持包括便携式应急指挥信息采集终端、手机终端(IPHONE、ANDROID)、平板电脑、专业硬件终端、电脑软件等终端的音视频、数据交互平台。

    2024年1月29日
  • 便携式移动交互监控管理平台解决方案

    便携式移动交互平台是基于3G网络、互联网、专网、卫星网等多种网络,支持包括便携式应急指挥信息采集终端、手机终端(IPHONE、ANDROID)、平板电脑、专业硬件终端、电脑软件等终端的音视频、数据交互平台。

    2024年11月23日
  • 物联网行业的技术趋势预测

    手机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数据还仅仅只是个人生活信息存储到了云端。当设备量倍增,个人周边所有相关的信息汇集到云端的时候,这个数据量级会是惊人的增长。

    2024年4月21日
  • 商用将满一周年,我国5G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2019年6月6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发放牌照,开启了我国5G商用的新时代。至此之后,我国5G发展便呈现出全力加速状态,即使年初的疫情也未能阻挡其步伐。而截至明天,我国5G商用就将迎来实打实的一周年。那么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国5G发展都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

    2024年4月12日
  • 手机移动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导读:随着社会的发展, 视频监控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何让用户实现随时随地进行监控, 手机移动监控系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通过无线网络与互联网的结合, 手机移动监控系统把监控设备的视频信号通过移动互联网络传输, 实现实时在线监控现场情况。目前, 手机移动监控系统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利用J2ME 的P layer播放器技术, 进行现场监控, 不仅需要手机支持RTSP等实时流媒体协议, 而且对移动互联网有一定的要求。本文利用J2ME 的Sprite, 以动画的效果来显示服务器传输过来的现场监控图片, 模拟视频监控, 达到实时视频监控的要求。

    2024年1月17日 方案
  • 打通产业生态,5G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回顾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从未有过任何一代技术像5G这样被寄予厚望――作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使能技术、重要引擎和关键基础设施,5G的巨大价值早已超越了技术本身。

    2024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