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步伐进军“人工智能” 电子科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

大力推动大跨度的学科交叉融合和大范围的技术与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快步伐进军“人工智能”,9月27日,电子科技大学揭牌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乐民任首任院长,该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申恒涛教授任执行院长,机器人研究中心程洪教授和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梁应敞教授为副院长。揭牌仪式上,电子科大党委书记王亚非与李乐民院士共同为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并为李乐民颁发了聘书。

加快步伐进军“人工智能” 电子科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

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

【安防在线 www.anfang.cn】大力推动大跨度的学科交叉融合和大范围的技术与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快步伐进军“人工智能”,9月27日,电子科技大学揭牌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乐民任首任院长,该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申恒涛教授任执行院长,机器人研究中心程洪教授和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梁应敞教授为副院长。揭牌仪式上,电子科大党委书记王亚非与李乐民院士共同为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并为李乐民颁发了聘书。

申恒涛表示,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聚合人才,在夯实基础科研的同时,更好地将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更多的行业领域,为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抢抓机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加快步伐进军“人工智能” 电子科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的交叉技术科学,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一大主流方向,是推动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电子科技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不仅是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学校根据学科发展、优化调整校内科研组织形式的重大需要。在揭牌仪式上,王亚非表示,学校将全力推进、大力支持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深入推动“双一流”建设。

王亚非认为,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链中,无论是在基础层、技术层,还是应用层,每一个层面的每一个板块,都具有蓬勃发展的前景。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新业态,而人才储备则将成为制约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他表示,人工智能研究院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力争建成杰出人才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学科交叉融合、成果应用转化的国际一流平台。

据了解,在人工智能的各个层面,电子科大都有较强的研究积累,特别是有30多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杰出人才,正高以上的人员超过200人,为学校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申恒涛表示,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聚合人才,在夯实基础科研的同时,更好地将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更多的行业领域,为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交叉融合:期待催生颠覆性创新成果

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在通信、计算机、自动化、材料、机电、生命科学、数学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方向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申恒涛于近日入选了2018全球首个华人AI学术影响力Top20榜单。

在平台建设方面,电子科大已经建成机器人研究中心、未来媒体研究中心、信息医学研究中心、智能网络与通信研究中心等一批跨学科的实体研发机构和平台,覆盖了从人工智能器件芯片、计算平台、算法模型、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等各个方面。

李乐民院士认为,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和科研方面都有良好的基础,汇聚了申恒涛教授、程洪教授、梁应敞教授等一大批人工智能优秀人才。希望在电子科技大学“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支持下,以人工智能研究院为平台,进一步加强学校相关学科、人才等的交叉合作,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申恒涛也认为,学校已有的跨学科平台的跨度和深度还需要更上一层楼,而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成立,正是学校推动跨界研究的“加强版”。他说,“它将起到更好的桥梁作用,把诸多相关学科有机连接起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各个学科的影响力和驱动力,把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快速转化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

以机器人研究中心一直从事的社会机器人研究为例,程洪教授认为,机器人是包含感知、认知和决策的综合性系统,与“类脑智能”比较相似,这是狭义的“人工智能”概念无法涵盖的。他认为,当前的人工智能研究必须实现大交叉、大整合,才能在探究智能本质的基础上,产生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健技术上的颠覆性创新成果。据了解,2017年12月,机器人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物理紧耦合人机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梁应敞教授从通信的角度也指出,人工智能将走向多智能体协作与群体智能,这对无线通信及网络技术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推通信学科的发展。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将赋能通信网络智能化,实现通信资源精准配置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利用5G及未来网络的广覆盖、巨流量、大连接优势,获取无线及网络大数据资源,助推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慧医疗、车联网、机器人协作等不同垂直行业的应用。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甘肃省出台实施方案 大力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甘肃省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加强智能理论研究,拓展人工智能应用,为加快建设创新型甘肃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这是记者从省政府办公厅近日下发的《甘肃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方案》中获悉的。

    2024年1月31日
  •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发布

    据报告观察,2019年,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均强化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迭代,对其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进行了更新,以更好迎接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人工智能对科技、产业和社会变革的巨大潜力也得到全球更多国家认同,16个国家新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或计划,另至少还有18个国家正在筹备制定其人工智能发展计划。

    2024年1月28日
  • 北京市发布《北京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行动计划》

    北京市教委7月26日下发了《北京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并明确了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其中在基础教育阶段,《计划》支持加快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建议将人工智能学习纳入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和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2024年1月29日
  • 《2020北京人工智能发展报告》发布 北京在人工智能17个领域领跑全国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算法歧视、数据隐私泄露等伦理与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北京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伦理安全问题,率先提出人工智能伦理安全“北京方案”,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2024年1月28日
  • 逾20省份发布30余项专项政策 人工智能“规模化落地”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日前召开的2019年工作会议上,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介绍,2019年将着重加快项目部署实施,强化基础研究,加大芯片、工具和平台等研发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扩大应用示范,强化对实体经济的引领作用,完善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法规。

    2024年1月29日
  • 聚焦人工智能与未来法治构建 《上海倡议》发布

    以“发展应用与法治保障”为主题的“人工智能与法治”高端研讨会今天在上海举行。现场还发布了《人工智能与未来法治构建上海倡议》,从四大方面务实提出了人工智能与未来法治发展的14项具体倡议,坚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面向和平,坚持以人为本、向善安全、创新发展、共享成果、可靠可控、规范有序。

    2024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