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
【安防在线 www.anfang.cn】大力推动大跨度的学科交叉融合和大范围的技术与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快步伐进军“人工智能”,9月27日,电子科技大学揭牌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乐民任首任院长,该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申恒涛教授任执行院长,机器人研究中心程洪教授和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梁应敞教授为副院长。揭牌仪式上,电子科大党委书记王亚非与李乐民院士共同为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并为李乐民颁发了聘书。
申恒涛表示,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聚合人才,在夯实基础科研的同时,更好地将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更多的行业领域,为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抢抓机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的交叉技术科学,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一大主流方向,是推动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电子科技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不仅是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学校根据学科发展、优化调整校内科研组织形式的重大需要。在揭牌仪式上,王亚非表示,学校将全力推进、大力支持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深入推动“双一流”建设。
王亚非认为,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链中,无论是在基础层、技术层,还是应用层,每一个层面的每一个板块,都具有蓬勃发展的前景。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新业态,而人才储备则将成为制约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他表示,人工智能研究院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力争建成杰出人才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学科交叉融合、成果应用转化的国际一流平台。
据了解,在人工智能的各个层面,电子科大都有较强的研究积累,特别是有30多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杰出人才,正高以上的人员超过200人,为学校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申恒涛表示,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聚合人才,在夯实基础科研的同时,更好地将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更多的行业领域,为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交叉融合:期待催生颠覆性创新成果
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在通信、计算机、自动化、材料、机电、生命科学、数学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方向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申恒涛于近日入选了2018全球首个华人AI学术影响力Top20榜单。
在平台建设方面,电子科大已经建成机器人研究中心、未来媒体研究中心、信息医学研究中心、智能网络与通信研究中心等一批跨学科的实体研发机构和平台,覆盖了从人工智能器件芯片、计算平台、算法模型、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等各个方面。
李乐民院士认为,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和科研方面都有良好的基础,汇聚了申恒涛教授、程洪教授、梁应敞教授等一大批人工智能优秀人才。希望在电子科技大学“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支持下,以人工智能研究院为平台,进一步加强学校相关学科、人才等的交叉合作,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申恒涛也认为,学校已有的跨学科平台的跨度和深度还需要更上一层楼,而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成立,正是学校推动跨界研究的“加强版”。他说,“它将起到更好的桥梁作用,把诸多相关学科有机连接起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各个学科的影响力和驱动力,把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快速转化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
以机器人研究中心一直从事的社会机器人研究为例,程洪教授认为,机器人是包含感知、认知和决策的综合性系统,与“类脑智能”比较相似,这是狭义的“人工智能”概念无法涵盖的。他认为,当前的人工智能研究必须实现大交叉、大整合,才能在探究智能本质的基础上,产生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健技术上的颠覆性创新成果。据了解,2017年12月,机器人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物理紧耦合人机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梁应敞教授从通信的角度也指出,人工智能将走向多智能体协作与群体智能,这对无线通信及网络技术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推通信学科的发展。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将赋能通信网络智能化,实现通信资源精准配置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利用5G及未来网络的广覆盖、巨流量、大连接优势,获取无线及网络大数据资源,助推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慧医疗、车联网、机器人协作等不同垂直行业的应用。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