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滨海风头劲!滨海新区建设智慧城市

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天津市率先投入使用智慧公交站,乘客通过电子屏幕查看公交实时运行情况、站点、线路及换乘信息,触屏可接入互联网查阅新闻、电子图书、天气预报等,更有电加热座椅及WiFi热点让等车的市民免费享用。

智慧滨海风头劲!滨海新区建设智慧城市

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天津市率先投入使用智慧公交站,乘客通过电子屏幕查看公交实时运行情况、站点、线路及换乘信息,触屏可接入互联网查阅新闻、电子图书、天气预报等,更有电加热座椅及WiFi热点让等车的市民免费享用。


智慧城市是智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所在。近年来,滨海新区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作为顶层设计,新区智慧城市2018年至2020年的建设规划通过长时间的深入调研,在分析新区各领域数据的基础上,对标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标准,将在数据畅通、智慧环保等各领域,加速助推滨海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按照规划,到2020年,新区将全面建成基础设施智能化、政府治理智慧化、民生服务普惠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两化融合纵深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功能区发展智慧化“七化”协调发展的“智慧滨海”升级版,为全面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宜居生态新城区、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智慧触角伸向社区里巷


如今,智慧滨海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新区不断加快建设一个智慧城市大脑,以智慧政务、智慧经济、智慧城管和智慧民生四大板块为重点,带动和提升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智能城市建设的触角逐渐伸向社区里巷。


在滨海新区杭州道街,该街道已经结合实际确定了智慧社区建设的基本构想和功能,以智慧为引领,通过打造“一幅图、两朵云、三张网、四类数据、五项服务”的智慧城市新样本,提升辖区社会治理体系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一幅图”即以三维综合数字沙盘还原辖区场景,与综治网格化平台实现实时联动,打造立体“作战图”。“两朵云”即加大监控密度,将视频资源转化为抓拍图,架设与公安视图库共享的“醒目云”,利用综合数字信息系统拓展民生服务空间,架设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云”。“三张网”即与政务网、视频专网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依托互联网使百姓足不出户享受民生服务。“四类数据”即通过对人脸、车牌、侦码、字节等数据的收集、过滤、分析,为科学决策、合理布防、有效管理提供可靠依据。“五项服务”是通过提供人口实名制管理、重点人员布防、图形结构化分析、数据汇聚融合、安保全时值守等服务,加强形势预判、强化防控手段,将事后侦破前移为事前防范和事中制止,切实打造平安社区。


智慧公寓让人才感受新区温度


中新生态城作为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示范区和滨海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点区域,早在2011年就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框架,2013年被住建部评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一类试点城市,先后启动建设了地理信息、数据交互、用户认证、移动应用等公共服务平台。


其中,刚刚完工交付的“智慧”人才公寓是生态城规划建设智慧城市的系列项目之一。它位于生态城旅游区域,公寓包括5栋11层的小高层,合计601套套房、539个机械停车位、10户配套商业,可同时供1500余人租住使用。小区内布控了智能一卡通、人脸识别等智能管理系统,还配备了宽带全覆盖、智能家居等。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了解到,公寓内安装了智能开关、智能窗帘、智能空调、智能安防门锁、红外感应浴室灯等智慧家居设备,租客用手机APP就能控制灯光、窗帘、空调、热水器;同时,租客通过授权还可以使用钥匙、磁卡、指纹等方式打开本人房间和相关公共部位的门锁。


“首层和顶层还装了智能窗磁探测器,防止盗窃事件发生,而且公寓里的所有智能家居设备都是通过后端平台进行统一管理,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或者用手机APP完成入住期间的各种生活和消费功能。”生态城人才公寓运营项目经理康俊亮告诉记者,每套房屋还安装了环境监测设备,租客可以对室内的温湿度、二氧化碳、PM2.5等指标实现监测,然后通过手机或其他方式查看监测结果。


此外,生态城为适应5G时代新添置了新型智慧灯杆,这种灯杆在实现智慧照明的同时,可实现人脸识别、噪音监控、积水速报等10余项智慧功能;可连接城市WiFi热点、能为手机充电、天冷时座椅还能自动加热的智慧公交站也已在生态城“上岗”。“今年,还要打造17个应用场景,完善智能生活各个方面。”生态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智慧城市框架服务居民和企业


在滨海新区的核心区──天津开发区,政府正在依托智慧城市整体框架,依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全方位提升对居民和企业的服务。以“人工智能”为主基调,开发区推出了由“城市大脑IOC中心”和以AI技术赋能为核心的“聆听、感悟、关爱、服务”四大平台,同时推动各部门N个系统建设,形成1+4+N的智慧城市整体框架,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城市管理有机融合。


城市大脑IOC中心主要包括城市仪表盘、决策指挥平台和大数据服务平台。城市仪表盘将全面整合各领域运行数据,通过数据关联融合形成城市运行关键体征指标(KPI)体系,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全面呈现城市运行综合态势,感知城市运行风险和发展趋势,形成“开发区运行全景图”;对经济、民生、安全、交通、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实现分模块展现;科学指挥事项办理,全面掌握城市运行状态。


四大人工智能平台将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智慧化梳理民众反映线索,深刻洞察人民需求,改善服务体验。这其中,聆听民声人工智能平台要倾听人民的声音,将通过音视频、语音、语义理解挖掘,深刻洞察人民需求,改善服务体验。感悟城市人工智能平台是要感知城市的脉搏,将全面接入、透彻感知海量机器数据,智能分析、实时展现城市状态,解读来自机器的声音。关爱民众人工智能平台是要关爱民众的生活,将整合社会服务资源,用大数据+AI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服务企业人工智能平台是要服务产业的发展,将融合政府内部和互联网相关服务数据资源,面向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服务。


今年开发区还将打造N个部门应用,包括招商与服务智慧平台、政务畅通智慧平台、环保监管智慧平台、安全监管智慧平台、统一时空信息平台、网格化+管理平台、城市智慧停车平台、智慧城市展示体验中心、城市混合云、物联城市网络建设等。

智慧滨海风头劲!滨海新区建设智慧城市
阅读剩余 50%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智慧城市在落地 华为的边界在哪?

    华为提出,未来智慧城市的新5大基础设施应该是云、物联网、数据湖、人工智能和视联网。在模式上,华为提出构建一个大脑即“城市神经系统”,类似于京东城市计算所提出的的“城市操作系统”;而在具体平台上,华为要打造数字平台,对云、大数据、GIS、视频云等实现统筹。

    2024年4月7日
  • 公共安全“社区风险监测与防范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

    该项目针对社区风险大数据平台及风险分析和预测系统、社区综合风险监测监控设备、网格化功能拓展技术和装备、一体化社区风险智能防范平台等内容进行研究,旨在提出切实可行的面向社区风险监测与防范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全面提升社区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2024年4月3日
  • 面部识别技术:移动互联时代的“重生”

    面部识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它先利用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接着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从画面中提取人像特征点,利用生物统计学原理分析建模,即人脸特征模板。最后对被测者的面部图像进行特征分析,达到辨识身份的目的。

    2024年7月27日
  • 上海智慧城市3年行动计划启动 打造五大应用

    未来三年,上海将着力实施智慧化引领的“活力上海五大应用行动”,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产业和网络安全保障“三大支撑体系”,引导推动50个重点专项。

    2024年4月19日
  • AIoT赋能智慧城市力维“社区智理”斩获AIoT“最佳应用平台奖”

    在演讲中,曹友盛博士谈到, 智慧城市需要一个被人工智能融合化的物联网作为城市的BACKBONE,我们称之为“骨干网”或者“脊椎骨”。从拟人化思维的角度,人的智能是通过遍布人体各处的神经元,经由复杂的神经网络和脊椎骨连接大脑而形成的。智慧城市的大脑也需要通过一个智慧的物联网来连接遍布在各个物联网网格上的智能节点,让全网智能起来。AIoT就是智慧城市的BACKBONE。AIoT不是要去重构一个网,而是要通过自主性边缘、AI定义网络和硬件、多传感器集成、数据安全、故障自愈、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提升现有的物联网。

    2024年4月12日 知识
  • “城市大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概述

    什么是“城市大脑”?通俗地说,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城市交通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精细化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构建一个后台系统,打通不同平台,推动城市数字化管理。

    2024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