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防盗:物联网技术充当“保镖”

日前,中国移动借助移动物联网技术,推出了一项名为"车卫士"的电动车智能监控信息化产品,有效破解了电动车盗窃案件频发、失窃后难以找回的难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被称为”绿色交通工具”的电动自行车就以其轻便、快捷、无污染等众多优点迅速取代摩托车,成为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21世纪初,物联网进入科技生活谈论圈。电动车和物联网有什么关系呢?答曰:新型物联网技术应用,开发出新型电动车防盗体系!


日前,中国移动借助移动物联网技术,推出了一项名为”车卫士”的电动车智能监控信息化产品,有效破解了电动车盗窃案件频发、失窃后难以找回的难题。据悉,中国移动已联合公安部门在无锡等地的物流企业及普通用户的近万辆电动自行车上试点推广”车卫士”,短短数月时间就成功破获数起电动车盗窃案件,有效保障了居民的财产安全。


电动车有了随身”安全保镖”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被称为”绿色交通工具”的电动自行车就以其轻便、快捷、无污染等众多优点迅速取代摩托车,成为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据统计,目前国内电动车存量市场超过1.4亿台,并每年保持逾2000万台的新增销量。


然而,正是由于其小巧、轻便的特性,电动车被盗的案件屡屡发生。根据某知名电动车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其所调查用户中曾发生车辆被盗的占比近30%,而能够成功追回的可谓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电动自行车出于自身制造工艺、生产成本等多种因素限制,无法像汽车那样拥有较为完善的防盗系统,不法分子即使不能在短时间内将整车盗走,也可以将车辆电源轻易破坏窃取,给车主造成损失和不便。


中国移动开发的”车卫士”产品则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难题。一旦车辆发生振动、位移、电瓶断开等异常情况,安装在电动车内的定位防盗终端传感器就会将报警短信发送到车主的手机终端,便于车主及时赶赴现场。


即便偷盗者将电动车开走,车主也可以编辑短信”dw”(定位)发送给车卫士平台代码,依托GPS卫星GSM基站双模定位,在全国范围内精确锁定失窃车辆的位置,精确范围可在20米以内;同时,还可通过手机或互联网登录车卫士网络平台监控失窃车辆运行轨迹,大幅提升警方破案的效率和成功率。


多种产品随心选择


“车卫士”产品在研发初期,就充分考虑了用户体验和用户消费成本问题,力求产品便捷实用、质优价廉。该产品分为了”前装”与”后装”两类,前装是指在新车生产流水线中即将定位防盗模块植入电动车控制器中,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同时,让电动车防盗系统更加牢固可靠;后装则是充分考虑了存量用户的需求,拥有普通电动车的用户只需简单加装一个隐蔽模块,即可实现全部产品功能,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随着物联网技术渐渐融入百姓生活,相信不久的将来,类似像移动”车卫士”这样贴近民生需求的产品也会越来越多,真正让生活和着智慧的节拍前行。

电动车防盗:物联网技术充当“保镖”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基于DSP技术的汽车定位防盗系统结构研究

    导读:汽车防盗无论是对汽车制造商还是社会保险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针对目前世界范围内汽车盗窃案的上升趋势,各汽车厂家都在不断地改进防盗技术,尤其是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汽车防盗技术已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024年4月8日
  • 夜狼安防重装亮相2013深圳高交会

    作为家居安防领导品牌,夜狼安防再次荣耀入驻2013高交会,展位号:1号馆1A31。至此,夜狼安防已连续参加了九届高交会。

    2024年4月17日 资讯
  • 汽车防盗方式 高智能芯片应用或将受宠

    从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车型来看,主要的防盗方式包括发动机防盗锁止系统(IMMO)、遥控门锁(RKE)、无钥匙门禁(PKE)、双向智能钥匙、红外线侦测、气流侦测和GPS卫星定位等,其中以IMMO和RKE的应用最为广泛。

    2024年4月18日
  • 一“字”之差 谈GPS与GPRS区别与联系

    GPS与GPRS仅仅一字之差,使得很多人总是将两者搞混。尤其是刚刚接触GPS的朋友,总是会问:它和GPRS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那么,首先先让我们明确这两者的确切定义。

    2024年4月4日
  • 智能安防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趋势探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因此电力的安保地位也日益上升,而传统的人力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电力应用的智能化、数字化趋势。智能安防产品已广泛地应用于电力领域,不断地提高电力领域的安防性能,为社会和生活创造能量与价值。

    2024年4月15日
  • 地震次生灾害卫星/3G远程综合监控分析系统解决方案

    导读:为了对各类地震的次生灾害进行科学的、有效的监控和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很有必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比较长期的综合监控和全面分析评估。

    2024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