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头到餐桌全程监控
物联网技术已应用在大田作物的种植管理中。据上海市农委介绍,目前在光明米业集团长江农场、跃进农场和海丰农场近20万亩耕地推广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智能传感、自组网、RFID电子标签、GIS专家决策、超远距摄像等物联网相关技术,实现水稻生产、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信息化水平,该技术明显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
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中,以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展示中心、菜管家、海客乐、多利农庄等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为主体,市农委着手探索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电子商务企业中的生产、加工、仓储、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研究和应用,建设农产品产销服务信息平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管理平台等,加快推动从农产品生产至销售终端全程追溯的应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加强供应链管理业务模式的优化和标准规范的制定,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销售、质量安全数据中心。上海“菜管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追溯管理。
相关人士表示,部分农产品配送可实现全程监控,而大范围应用与推广,还需进一步试点,以求找到最有效的商业模式,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产生更高附加值。
农机具调度有章可循
如今一台农机动辄几十万元,不同区县或乡镇农机拥有量有多有少。农忙时,通过物联网技术,市农业部门就能开展农机指挥调度工作,使设备发挥最大效用。建设农机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加强农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随时进行定位、调度、安防等多项服务进行调度指挥,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
记者从市农委获悉,物联网技术给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咨询。2006年起,上海按“五个一”(一处场所、一套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办法、一个长效机制)标准建设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点,每个服务点配备一台“农民一点通”智能信息终端,目前已实现1391个涉农行政村全覆盖,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农民一点通”上安装一个第二代身份证识读器,每个农户只要用本人的身份证在“农民一点通”上一刷,就能查到自己拿到的各类农业补贴、村里的集体资产等信息。
广泛应用需技术提升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上海走在全国前列。上海生物电子标识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射频芯片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降低成本同时,让更多食品获得了追溯的可能。
上海海洋大学校长潘迎捷介绍,农业物联网技术要从试点走向成熟还有一段路要走。“就猪肉而言,不少屠宰厂和屠宰技术较传统,要实现物联网这种新技术比较困难。”潘迎捷认为,目前我国法律没有规定猪肉产品必须溯源,不少企业食品安全意识仍比较薄弱。潘迎捷说,物联网技术大面积应用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上的,而我国农业还较传统。上海农工商的“爱森”体系是大规模养猪,能实现每一块猪肉都能溯源,但我国每年供应市场5亿头猪中,70%至80%都是农民小规模养殖,要实现大面积推广,只有降低运作运行成本,小规模养殖的农民才能够承受。也就是说,只有农业技术不断提升,新技术运用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操作变得更方便,才能使这项技术更广泛地应用变为可能。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