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申遗成功 安防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平介绍,在申遗项目的考核中,涉及遗产沿线风貌整治、环境保护、法规建设等,是一个系统性的指标体系,“并不是有年代、历史就可以申请成功。”

大运河申遗成功 安防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6月22日,卡塔尔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执行主席宣布:“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球瞩目,举国欢庆。京市文物局当日表示,申遗成功后,将会进一步提升遗产管理水平及相关安全问题。
  一、大运河申遗成功各河段安防运用有革命性意义
  对于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平介绍,在申遗项目的考核中,涉及遗产沿线风貌整治、环境保护、法规建设等,是一个系统性的指标体系,“并不是有年代、历史就可以申请成功。”于平表示,大运河联合申遗成功,体现出国际上对于北京市针对大运河所进行的线性文保工作的认可。“但申遗不仅仅是为了名分。”于平说,而是为了通过申遗的过程,提升整个大运河保护的理念和沿线文物保护,并带动对于文化遗产的宣传。
  安防系统作为大运河前后期安全保障的关键,在项目工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京杭运河无锡段率先应用物联网技术
  乘坐航政艇行驶在苏南运河无锡段,全长40公里的航道线型流畅、水面开阔,船队鱼贯而行、井然有序。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南运河无锡段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的关键航段,年货运量相当于4―5条沪宁高速无锡段。整治前,苏南运河超负荷难题日益凸显,不仅千吨级大船无法进入,而且船舶堵档时有发生。整治后,通航船舶最大吨位从500吨提高到1000吨,单船航速由12.5公里/小时提高到16.2公里/小时,每1000吨货物运输1公里的水运经济成本因此节约了52.44元。
  作为市政府推广的14个物联网示范项目之一,“感知航道”俨然成为了这条黄金水道的守护神,保障着航道高效、低碳运行。自2011年11月苏南运河无锡段四改三在苏南地区率先全线完成,“感知航道”建设投入使用以来,苏南运河无锡段未再发生过船舶堵档事件,保障了区域内大宗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输。作为感知触角,共有5大类数百个传感器被安置在京杭运河无锡段近40公里航道两岸,对各类设施及航行的船舶实现全天候监测,并将“感知”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感网和有线光纤构成的基干网络,汇聚至指挥调度中心的系统平台,为各种决策管理提供依据。相关专家赞叹:“在千里京杭运河上率先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提升水运科学发展水平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感知航道”运行处处体现低碳交通理念。市航道处相关负责人称,航政部门采用电子巡航的方式对航道进行巡航管理,改变以往单一的日常巡逻艇上航上线和管理模式。据介绍,京杭运河无锡段40公里巡航一个来回需要6―8个小时,巡逻艇燃油成本接近5000元。有了“感知航道”后,航政管理成本一年节省费用近300万元。
  “感知航道”在目前已有的可变情报板、航道网站、智能手机终端等基础上,将增加电话自助查询、与96196交通热线相结合等服务手段,提升为民便民服务功能。同时将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形成一张覆盖苏南干线无锡段航道、桥梁、具有采集多元信息功能的网络系统。
  (二)运河杭州段启动监测预警中心平台建设
  经与申遗专家现场多次查看,杭州大运河监测中心位置初步定于拱宸桥西中国扇博物馆三楼。中心包含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搭建监测预警通用平台,二是接入运河段所有遗产点视频监控(根据需要加入遗产点实时动态的监测指标),在LCD拼接大屏上实时进行监控和展示。在监测中心的大屏上,可以显示整个杭州运河河道、遗产点实时监控图像,遗产监测预警平台系统的遗产基础档案、报表数据、实时预警信息也可切换显示。
  前期,市运河综保委经过对杭州港航、运河3个街区、杭州林水等地的实地调查,初步确定了各区域监控点的接入方式:一是运河杭州段的6个遗产点(凤山水城门遗址、富义仓、桥西历史街区、西兴过塘行码头、拱宸桥、广济桥)及港航监控视频首先需接入监测中心;二是遗产点之外的街区、园区已有的监控资源,根据需求加装新探头,一起接入监测中心;三是根据申遗保护的遗产区监测指标要素(如温湿度、降雨量、酸雨、水质PM,溶解氧等)采集实时动态数据并融合进视频监控。
  通过监测预警中心的建设,在管理与技术架构上满足“两级平台、三级管理”的要求。两级平台即大运河监测预警总平台,大运河杭州段监测预警平台。三级管理即国家级(国家文物局、大运河监测预警管理中心)、省级(省文物局)、遗产地(市申遗办及相关职能部门产权管理单位)的三级管理。
  杭州运河监测预警中心的建设,为实现大运河杭州段遗产监测信息的“统一规范、数据填报、应急预警、信息共享”,杭州运河遗产的合理保护、有效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三)大运河河北沧州段获500万资金支持
  大运河沧州段(部分)获得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500万元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将用于大运河的加固修缮、绿化、清除障碍物等。
  据介绍,这次的大运河沧州段国家自然遗产保护建设项目工程,北起东光县连镇谢家坝南至吴桥县第六屯,主要包括护坡加固修缮2500平方米,堤顶修整、加固2500平方米,河岸绿化15000平方米,堤顶道路铺设15000平方米,占压河床障碍物拆除20000平方米等。
  除此之外,人们对于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水质环保问题亦非常关注。下面让我们针对一些焦点问题详细探讨。
  焦点1:大运河水质如何改善
  大运河申遗过程中,通惠河通州段河道直接面临的便是关于排污的质疑。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古建文物保护教授王世仁坦言,虽然“北京段的保护情况还不错”,但目前玉河段仍在整治,通惠河段也确实存在排污等问题。
  从通州区了解到,对于通惠河通州段的生态环境整治、对河道和水源的保护已写入今年该区政府工作报告。此前,通州先后实施了通惠河北部城区污水截流工程,通州北部城区生活污水不再直接排入通惠河。同时,通惠河通州段正在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目前该工程水下部分已完工,水上部分正在进行。
  焦点2:沿线遗产如何避免破坏
  大运河遗产点涉及的东城、西城、通州均表示,申遗前各区县配合文物部门,作了大量准备工作。部分位于繁华地区、城市开发区域的遗产点,也已按照文保单位的保护严格进行。
  “什刹海地区很复杂,既有居民区,又是开放式景区。”西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什刹海的保护一直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在进行。
  据悉,什刹海文保区一期试点项目的工作方案已经形成,包括疏解部分人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业态避免过度商业化等。目前,地安门百货商场、联合大学等片区的项目正在推进,部分街区的人口自愿疏解也在开展。
  另外,通州区也表示,在通州新城开发过程中,同项目开发单位等层层约定文保责任,施工人员还要特别接受文保相关知识教育。
  焦点3:运河历史风貌能否恢复
  文物部门称,北京已在对运河沿线遗产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文物保护计划。海淀区广源闸、西城区万宁桥、东城区东不压桥遗址等均进行了修缮加固。
  从东城区获悉,2011年完成了玉河北段水道的修缮改造。据介绍,修缮工程以玉河河道为核心,将对周边文保单位进行修缮保护,力求恢复历史上运河的景观风貌。此前,东城区有关负责人透露,玉河沿岸将建设明清四合院群落,并和附近的南锣鼓巷一起整合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从通州区获悉,作为大运河沿线文物古迹,位于通州的燃灯佛舍利塔已于1979年被列为文保单位。近年来,在通州新城的规划设计中,通州运河核心区西侧的“水乡区”就位于该塔四周,依托该塔建设低密度建筑,并以古典风格为主,保持整个区域的风貌。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