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纳米像素显示器秒杀视网膜屏

领导这项研究的牛津大学材料学教授哈里什・巴斯卡兰表示,他们最初并没有想去发明一种新的显示器,而是在探索相变材料光学与电学性质之间的联系时产生了制造这种三明治显示材料的想法。之后他们发现,这种材料不仅能够在堆栈中产生图像,超薄的GST显示层还出乎意料地带来了更好的对比度。

  由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率领的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借助相变材料开发出一种柔性超高分辨率显示器,让单个像素点只有几百纳米的“纳米像素”显示器成为了现实。这种显示器除了具备极高的分辨率外,还具有超低能耗、可折叠、静态显示的优势,未来有望在智能眼镜、智能车窗和电子出版等领域获得应用。相关论文发表在本周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这种显示器采用了一种独特的三明治结构,被夹在中间的是一层厚度为7纳米、名为Ge2Sb2Te5(GST)的相变材料,另外两层是由氧化铟锡(ITO)制成的电极层。只需极小的电流,这块“三明治”就能显示图像,而构成这些图像的“纳米像素”的尺寸仅有300纳米×300纳米大小。分辨率远远超过326像素/英寸的视网膜屏幕。


柔性纳米像素显示器秒杀视网膜屏

  反射模式下的柔性“纳米像素”显示器基板


  领导这项研究的牛津大学材料学教授哈里什・巴斯卡兰表示,他们最初并没有想去发明一种新的显示器,而是在探索相变材料光学与电学性质之间的联系时产生了制造这种三明治显示材料的想法。之后他们发现,这种材料不仅能够在堆栈中产生图像,超薄的GST显示层还出乎意料地带来了更好的对比度。此外,他们还发现通过改变电极层就能改变图像的颜色。


  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10日(北京时间)报道称,这种显示器采用了一种溅射技术。具体方法是用高能粒子轰击靶标层,让其中的原子以薄膜的方式沉积到另一层材料上。


  巴斯卡兰说:“我们采用了可沉积薄膜技术,这种超薄超柔软的薄膜可以很容易被整合到其他材料上。这使得这种技术未来有望在智能眼镜、可折叠屏幕、汽车玻璃显示器,甚至是人造视网膜上获得应用。”


  论文的第一作者,牛津大学材料系的佩曼・侯赛尼称,试验显示这种显示器原型能够轻松显示出多种色彩,其中也包括显示器所需要的基色。该技术的一个优势在于,与大多数传统显示器不同,新显示器不必不断刷新像素,而只有在图像需要改变的时候才刷新。这意味着基于这种技术的显示器能耗非常低,同时看上去也会更加舒服。此外,这种显示器还能在更为省电的“彩色电子阅读器”模式和能够显示视频的背光模式之间轻松地切换。


  论文共同作者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工程系教授大卫・莱特说:“相变材料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但此前还没有人将其用于显示技术,用相变材料的电学和光学特性,开发超高分辨率的彩色显示器,因此,这算得上是一次真正的突破。”

柔性纳米像素显示器秒杀视网膜屏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智能视频分析中的潜规则

    漫步于展会上安防监控琳琅满目的展品之中,我们不由得心生疑问。是否所有的视频分析解决方案都是像他们所宣称的那样智能呢?当然不是这样的。我们首先来看定义,视频分析技术,设备或者解决方案是否是真正的智能,主要有三个重要标准来衡量:

    2024年4月6日
  • 2009年索尼视频会议产品华东区经销商会在沪召开

    2009年索尼视频会议产品华东区经销商会在沪召开

    2024年4月14日
  • 高清监控:视频会议技术要求与调试方法剖解

    视频会议系统是指通过现有的各种电气通讯传输媒体,将人物的静、动态图像、语音、文字、图片等多种资料分送到各个用户的计算机上,使得在地理上分散的用户可以共聚一处,通过图形、声音等多种方式交流信息,增加双方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本文将重点讲述视频会议的技术要求与调试方法。

    2024年4月9日
  • 声纹识别会成为下一个人脸识别市场吗?

    毋庸置疑,声纹识别的市场潜力是可观的。站在人工智能、生物识别这两股强大的技术风口之上,前有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市场也正延续着人脸识别的发展路径,在算法涌现、平台崛起和场景化落地的历程中兀自发展和演进。这个过程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相关企业的入局,其中,拥有人工智能技术背景的企业成为声纹识别赛道上的主要玩家。

    2024年4月5日
  • 北京智慧城轨建设路径分析

    北京智慧轨道交通致力于打造面向乘客、面向服务的智慧地铁,有助于加强轨道交通技术创新引领,进一步提升北京轨道交通行业服务管理水平,实现北京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推进智慧轨道交通产业布局。

    2024年4月5日
  • 息烽县城500个监控探头月底投用

    3月份,息烽县加速推进覆盖县城的治安防护“天网”工程,在城区安装500个监控探头,预计本月底可投用。在一些十字路口等重点区域,设置6到8个探头,实现全方位“锁死”监控。

    2024年4月24日